1938年成立的“国新社”,不仅与“青记”一样,将新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且无产阶级性质更进一步,中共这里建立了党支部,社员中有不少人是中******员,国新社成立后不久,范长江也加入了共产党。张友渔说:“国新社是我党领导的一个新闻机构,为我党宣传抗战、宣传民主、宣传团结等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39] 总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均行使了工作和教育的双重职能,不仅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新闻采访任务,而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政治教育和业务传授,使一批又一批青年新闻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这些人不仅在战争年代活跃在各大抗日战场或者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宣传和报道战争形势,他们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活着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年代,大多数担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为新中国的新闻、文艺、科学战线上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这些人中,杰出的代表有恽逸群[40]、孟秋江[41]、夏衍[42]、刘尊棋[43]、邱溪映[44]、陆诒[45]、徐迈进[46、陈同生[47]、邓拓[48]、金仲华[49]、胡愈之[50]、邵宗汉[51]、黄药眠[52]、于友[53]、莫艾[54]、江牧岳[55]、廖沫沙[56]、范瑾[57]、郁文[58]等。 “青记”会员近两千人,国新社成员也有千人左右,以上列举的不过寥寥数人,但是足以说明范长江新闻教育的成效。正如石西民所说:“抗战爆发后,他(指范长江)的最大贡献,已经不是文章通讯,而是他那种为进步新闻事业开辟阵地,培养青年新闻战士方面。”当年“青记”和“国新社”的青年记者,“今天活跃在这种岗位上,并且为新中国新闻事业作出很多贡献的仍然大有人在,他们无不衷心感激长江同志当年循循善诱。”[59] 虽然无产阶级新闻思想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早已经在中国出现,但是,无产阶级新闻教育的出现则是自“青记”始。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到国际新闻社的教育实践及其成效,我们完全可以说,范长江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教育的奠基人。 范长江先生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教育的基础,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教育的奠基者,他所倡导和践行的新闻记者“自我教育”思想,既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也符合新闻学的学科特点。对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总结并继承,进一步改革我们当下的新闻教育工作。 [1]程蕾《“名记”范长江近60年范长江研究综述》,《出版与版权》2016年第4期。 [3]《范长江新闻文集下》,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748、750页。 [19]王文彬、胡愈之、夏衍等著.不尽长江滚滚来范长江纪念文集.北京市:群言出版社,2004.09.第51-53页 [20]丁不夫.怎样写空战报道.见: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编.《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五期.1938. [21]刘尊棋.我随军采访报道的经验.见: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编.《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五期.1938. [22]老百姓.战地报纸的印刷与油印报纸的编辑.见: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编.《新闻记者》第二卷第三四五期合刊.1938.10。 [23]田玉振.抗战建国现阶段中谈谈报纸的编辑方针.见: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编.《新闻记者》第一卷第五期.1938. [30]范长江《关于“******老手问题”答若干同志问》,《人物》(丛刊)1980年第3辑,108页。 [32]《范长江新闻文集下》,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783-784页。 [35]《范长江新闻文集下》,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784-790页。 [37]王大龙.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见:范苏苏王大龙主编.范长江与“青记”.北京市: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03.第383-391页。 [39]张友渔《国新社艰难曲折的历程》,《国际新闻社回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