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还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创办新闻学校,进行早期的学校式新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比如“青记”香港分会开办香港中国新闻学院,6个月为一期。第一期公开招考学员60人,1939年4月23日开学。 第二,“青记”总会和分会利用会刊,刊登新闻研究的文章,供会员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王文彬在《长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一文中列举了“青记”总会和分会办的刊物达15种之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新闻记者》《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战地报人》《冀中报人》等。因为分会会刊散落难以寻到,下面以总会会刊《新闻记者》为主要对象来分析。 《新闻记者》于1938年4月1日出创刊号,由范长江主编,原定为月刊,后来成为不定期刊。从现存的8期《新闻记者》和其他文献资料的记载,“青记”会刊上的新闻研究文章较为丰富,主要分为新闻报道、新闻业务、新闻宣传、新闻事业和新闻政策五类。这里重点介绍新闻业务研究、新闻记者修养和新闻事业介绍等3类。 新闻业务研究的文章在《新闻记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分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经营等几个方面。 (1)新闻采写。《新闻记者》刊登的新闻采写方面的文章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作者大都为一些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读者学习起来十分受益。丁不夫在《怎样写空战报道》[20]一文中依据自己采访空战的经历,针对当时的空战报道存在的热情有余而技巧不足、报道力度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在尝试的基础上,作者对怎样写好空战报道给出一些建议。刘尊棋在《我随军采访报道的经验》[21]中提到待在“长官司令部”等到的消息虽然可以把握战争的整体态势,但是比较迟,而且简略、不够生动,只有把三分之二的时间花在前线士兵当中,写出的战地报道才生动、有故事性。 (2)新闻编辑。《新闻记者》对于新闻编辑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当时报刊编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抗战爆发后,因形势的发展和人们了解战争信息的需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地方报纸,随之出现了这些地方性报纸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等问题。《新闻记者》针对这一现象发表了《地方日报期刊编辑要点商榷》,文章提到“我觉得,编辑地方性刊物最中心的原则自然就是反映全国现实,发掘地方特点这几个字”。对于当时普遍出现的战地报纸的编辑问题,《新闻记者》也有涉及,《战地报纸的印刷与油印报纸的编辑》[22]就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另外,也有对当时那一阶段报纸的编辑工作进行宏观把握和思考的文章,如《抗战建国现阶段中谈谈报纸的编辑方针》[23]等。 (3)报刊经营。报刊经营问题是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我国新闻业发展的特殊性,经营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抗战兴起后,这方面的探讨更少。出于实际需要,《新闻记者》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涉及,陈子玉写的《战时新闻纸的几个重要问题》专门谈到了新闻经营的一些方面。当时许多地方报刊,由于经营出现问题,出现了“广告地位占5%至6%,其余是新闻地位”的状况,使得经费来源不足。文章指出:报纸经营上看,这种状况“有改进的必要”,加强经营管理,使报纸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青记”是一个致力于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组织,范长江又特别重视记者的修养,尤其是人格修养,所以,关于记者修养的文章自然是《新闻记者》上的重要内容。前面提到的范长江写的《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则是谈到了抗战时期新闻记者的个人人格问题,文章说:“似乎很神秘的新闻记者职业,还是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做成了根本的第一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谈到其他各种技术的问题,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所敬重的人物,如果在人格上有了根本的缺陷,就不能算作是新闻记者。”他引用陈博生先生的话来告诫新闻记者:“新闻记者责己要格外严,律己要格外密,丝毫不苟、丝毫不乱,才配做新闻记者。”[24]傅于琛在《做一个报纸刊物作者的起码条件》中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论述了新闻记者的立场问题,认为记者总是要有并且表明一定的政治立场的,同时“只有代表人类大众的要求,促进历史文化发展的新闻记者才会有远大的前途。所以我们说代表人类大众的要求和利益,促进历史文化发展的立场是一个有为的新闻记者的起码条件之一。”[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