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东转身去找卢山,要求他去做******。卢山是他的老部下了,21年前张志东参与创办腾讯不久,俩人聊天,张志东就来了句:来么?卢山说:好。 没问工资就到了腾讯。 我工作上第一个导师就是Tony(张志东),他一天到晚就喜欢吃亏。卢山后来也喜欢跟新人说,要学到正确的价值观,别怕吃亏,人都是有样学样的,跟谁学,这非常重要。 但这一次,卢山拒绝了相识二十多年的张志东,并在两年间,拒绝了很多次。有一次很激烈,张志东指责他不作为,卢山也发了火,这事我不是不知道重要,但硬推根本不靠谱。讲到最后他动了感情,说张志东就不应该退休。 他有时候不太考虑路径。卢山调侃自己和张志东是政客和政治家的区别。政客必须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做一件事就必须做成。为了达成目标,过程甚至不顾脸面。 卢山知道,横亘在他面前的,重复造轮子的根源是什么。根源是各个部门自成一体,难以共享,同时也是腾讯20年来胜利的来源。 过去20年里,这家公司做出了许许多多产品,每一个产品为了快速制胜,必须形成闭环,就要拥有一支只服务于自己的技术团队。等哪个公共团队做出成熟技术了,用户早就走光了。 因此,到了成功的那一天,成功产品背后必然拥有成功的技术。这些技术互不打通,自给自足,就像在工厂里立了一根根粗壮的烟囱,但又各自生机盎然。 卢山也试图合并烟囱,建立中心化******。2005年,他的团队负责一个公共技术,给几个部门共同使用。但因为各个部门需求不同,为了追求速度,最后都各自开发去了。到了2010年,整个尝试宣告失败。 卢山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几年过去了,每当有看不惯公司技术现状的同事发出声音,他就会说:两害相权取其轻。 直到2018年,一位新员工在公司找不到一个可参考的代码,愤怒地跑去乐问抨击,来到腾讯就像来到技术沙漠。卢山像往常一样生了气,心想:你知道我们胜利的历史和做出过(但失败)的努力吗?他原本想找到这个员工当面论一论,但回到办公室坐下,他突然产生了动摇。我们除了产品重复之外,难道只是为了每个技术干部自己的屁股能够坐得稳一点?卢山反问自己,十年以后新员工进来,公司可能有10万个技术项目,所有代码都不可见,难道都要通过熟人打听吗? 很快,技术沙漠的故事流传到总办,马化腾和刘炽平都去乐问看帖子了。马化腾看到了民怨沸腾。而在短视频战场,他们看到了竞争对手异军突起,背后是技术******支撑着的集团军作战。在坏消息接踵而来的这一年,关于腾讯短视频漏球的讨论也不断传来,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腾讯没有技术。 但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事实: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搞技术出身的。这意味着,他不但对技术的变化更敏感,还有自尊心。 腾讯再输,也不能输在技术上不行吧?马化腾一旦决定开口,就意味着已经想得很完整:新的技术突破公司是否能牢牢把握?迎接未来技术,公司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答案很清楚:各个事业群各成体系,各自为战,很难用通用技术服务所有人。中间一旦打不通,就很难在前瞻性技术上有所作为。 力量分散了,就没办法在一个新的突破口发力。马化腾说。比如未来机器人业务需要用各家的技术,这个技术谁来负责、怎么使唤得动他?反过来,当科研有了成果,要抽调业务部门的人长期发展这项技术,又有谁会来? 他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或者说一个危机。现在,这个时间点到了。是一起死还是改一改?马化腾问所有人。 2018年,腾讯大楼里弥漫着改革的气息。20岁的腾讯启动了第三次架构调整,张志东事后回忆说,那就像雪天修屋顶。好几个事业群的业务打散重组,合并同类项,技术彼此打通也是迟早的事。 只是卢山最棘手的问题依然存在,几大事业群的业务如此多元,即使建立集团大一统的******,也可能收效甚微,一不小心就会走回到老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