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战术上,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合理把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节奏和力度,坚定有序推进工作,坚决杜绝“层层加码”“级级提速”。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既追求环境效益,又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同时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三是坚持综合施策,既要发挥好行政、法治的约束作用,又要发挥好经济、市场和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既要对当前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雷霆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又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由“不敢污”到“不能污”,再到“不想污”。既要对地方加强督促、推动、约束,同时也要加强对地方的支持和帮助,不能只取不予。四是坚持两手发力,既要抓宏观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法律、标准、规划的制定和综合协调,又要抓微观推动落实,强化执法督察、考核问责,传导压力,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五是坚持突出重点,既要全面部署、全面推进,又要有所侧重、分轻重缓急,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六是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又要把基础夯实。扎扎实实围绕目标解决问题,坚决杜绝“数字环保”“口号环保”“形象环保”,确保实现没有“水分”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确保攻坚战实效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近年来,随着环保执法督察的深入推进,一些舆情不时炒作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经济发展。这种炒作从长远来看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就是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也是不客观和错误的。 在主观愿望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希望影响经济发展。发展和保护是一体的,离开保护的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的保护是“缘木求鱼”。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在客观条件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做到不影响经济发展。当前环境保护该干的事、能干的事、易干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散煤治理,比如黑臭水体治理,这些治污工作不仅不影响经济发展,还会拉动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抓生态环保就是抓经济发展,精准大力度抓生态环保就是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实际结果上,生态环境保护也没有影响经济发展。根据对有关数据和案例的深入分析,环保执法督察的不断加严,不仅没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呈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以2017年为例,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全国经济增速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实现2009年以来全年经济增速首次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1%,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增长近1.8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增长23.9%,有效带动了环保产业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理整治了6.2万家“散乱污”企业,有效解决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突出问题,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增产不增污。 总体思路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动力,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为抓手,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类目标,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领域,强化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三大基础,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具体指标是:全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15%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减少1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