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古代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反映在现实商业经营活动中,一是坊市没有了区别,随处可以开设店铺;二是经营时间上没了大的限制,既有早市、大市、晚市,还有晓市与夜市,和之前的“日中为市”相比有了质的飞越;三是纸币的发明,带来了货币的携带方便;四是北宋时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五是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而宋徽宗时的首都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人口高达百万之众,早市与夜市相连,这就是当时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 清明上河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而反映宋代商业繁荣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城内街市,看这街市,仿佛亲临其境,穿越到了宋朝。房舍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运输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太平车、平头车等,人员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货物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茶叶点心、香油粮食等,行为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根据这些场景,可以设想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内容。 元明清时中国的商业也很发达,这时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出现了区域化的经商团体,最有名的是晋商、潮商与徽商。晋就是山西,山西人早在先秦时就有经商的传统,唐朝时沾了李渊将太原定为北都的光,有所发展,其中武则天的老爸武士貜便是一名有名的山西商人,他经营木材成为巨富,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战国时代的吕不韦差不多,将钱投在了太原留守李渊起义造反上,结果大获成功,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可以说,武士貜便是晋商的鼻祖。 明清时晋商正式成为地域性的商业势力,“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京师大贾数晋人”。晋商发明了中国最早的“股份制”经营方法“东伙制”,实行共同经营、朋合营利大获成功,标志性事件晋商会馆在清朝时的设立,驼帮、船帮和票号为晋商树立了三座不朽的丰碑。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以及乔致庸、范永斗等人在晋商发展展史重重写上了一页。由于晋商出色的表现,山西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都发生了改变,流行“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以通过经商成为富翁为荣。 潮商最早兴起于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潮汕这个地区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所以造成了潮汕人的海洋开拓型性格。早上唐朝时,潮汕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为潮商提供了一个海上经营的极好舞台。明朝时,汕头成为“互市之地”,潮汕商帮正式形成;清朝时,潮汕这个地方又是红头船的始发之地,因此又形成了红头船潮帮。因为明清时期时而海禁,时而开禁,所以潮汕人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而转变身份。国家实行海禁时,这些商人便化身海盗;国家开放海禁时,这些海盗又成了商人。总之,就连国家政策也改变不了潮商们前进的经商脚步。“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潮商在国际上享有鼎鼎大名,直到现在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国的经济舞台。 徽商则萌生于东晋,活跃于宋朝,全盛于明清。徽商的形成,主要源于那个地方山地贫瘠,无田可业,所产至薄,只能依靠经商养活一家人。徽州人又深受儒学影响,故以儒做为经商的指导思想,称为儒商。竹、木、瓷土、生漆、商品茶、盐类、棉布、粮食、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都是徽商经营的商品,畅销全国。五代南唐臧循、南宋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元末江嘉、明初江元、清末民初的李宗媚、程霖生都是著名的徽商,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大儒朱熹的外公祝确,也是一名鼎鼎大名的徽商,他的商店、客栈占了整个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大儒朱熹娶了一位富豪之女,是有丰厚的经济实力实现财务自由才有时间和精力研究他的理学的。(陆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