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以天下中心自居,自称“中国”,称四方为蛮夷不开化之地,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度。古代的国家并没有象现在一样有清楚的国界,而是模糊的势力范围。在中国古代帝王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应该归天子管理,四方蛮夷之地、直接管不到的地方,要来朝贡。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朝贡体系”。汉朝时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者之声,震惊世界。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反映在商业上,不少汉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外国的商人也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经商。尤其是汉、唐、宋、元时,中国形成了若干个国际大都市,长安、洛阳、北京、扬州、泉州等地,外国人云集。不但有中国周边的日本人、越南人、朝鲜人、印度人、马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甚至还有非洲人与欧洲人。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汉人里面,最著名的三大巨头,当属汉朝的张骞、班超,明朝的郑和。 张骞并不是一个商人,但他无意中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本是奉皇命去西域的,有极强的政治目的,即“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正因为张骞的积极开拓,凿空西域,极大地拓宽了汉人的视野,使中国的文明因此第一次大规模地传到西方,而西方的文明也首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现在我们正在食用的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萝卜以及汗血马、地毯正是西域文明进入中原的物证,而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也在那时进入了西域,这个西域是广义上的西域,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各地。 张骞之后,另一个出使西域的著名人物名叫班超,班超是东汉人,“投笔从戎”的践行者。班超可称是万里封侯第一人,出于他出色的工作,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了汉朝,他还派副使甘英出使欧洲罗马帝国,甘英最远到了波斯湾。张骞出使西域,只是声名远播,而班超派副使远到欧洲,使中国人的脚印第一次留在了波斯湾。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汉武帝之后开拓的,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高潮,史称他“去中国十万余里”,最后一次下西洋死在了今天属于印度的“古里国”。郑和七下西洋,去了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城市,正史说他最远到达了今天的非洲如索马里等地,也有的学者说他曾到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乃至美洲、南极洲,只是这个说法未形成定论。郑和下西洋,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开拓了亚非航线,使中国的影响力在海上声名远播。 正是由于这些开拓者的努力,西方的芝麻、核桃、胡麻、无花果、葡萄、安石榴、绿豆、黄瓜、大葱、菠菜、大蒜、胡萝卜、番红花、胡荽、苜蓿、琉璃、宝石、药剂、箜篌、琵琶、胡乐等传入中国,中国的漆器、竹器、铜镜、陶器、丝绸、冶铁、茶叶、生姜、大黄、肉桂、土茯苓等传入西方,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贸易中互相融合,促进了整个世界的繁荣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名叫“市井”的商业区,所谓城市的“市”,实际上就是指市井,进行交易的地方,为啥市后面加上一个“井”字呢?因为最早的交易,都是在井边进行的。“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日市井”。在井边交易,一是饮水方便,二是洗涤商品方便。汉朝时出现了著名的“长安九市”: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柳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三辅黄图》)”。各市规定所卖的产品种类,如卖柳条编织物的叫“柳市”,卖酒的叫“酒市”,在市场里做买卖的商人,都要先登记后营业,和现在先到营业执照后营业一样,称为“市籍”。有“市籍”的人需要交纳“市租”,和现在交纳工商管理费一样。管理市场的官员,被称为“市长”,也叫市吏。最早的“市长”称呼,就是这么来的,从汉朝时就已经有了。古代市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