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乐嘉的性格色彩理论:具有“压抑红”性格的人最容易出作家,比如莫言,我也觉得一个心理没有创伤的人,很难写好一个故事、一部小说。(我是压抑红+黄:情感充沛,但兴趣多变,也有进取心,乐嘉就是这种性格,不过我对成功的渴望(黄的部分)只有情感(红色)的一半)。 作为一个读书人,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冷眼不少,包括同事、朋友,甚至你最敬爱的家长。他们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把打压一个人作为自己“爱”和“存在感”的体现,作为他们自恋的资本和掌控感的显示。但我知道,我这个读书人总有一天要让他们刮目相看。 想成为版税哗哗而来的作家,最好可以影视改编,过上尾田荣一郎那样把自己建成自己“乐园”的创作者,当然努力是必须的,所以我想努力写出可以发表,可以换成钱和知名度的小说,就是这么简单,当然,如果顺便表达了自己思想中的某个瞬间、某个切片,那当然更好。 我也深信生活中处处是灵感,虽然不是一个长篇小说的灵感,但是短篇和中篇小说的灵感还是层出不穷的,灵感不缺,缺少的是及时捕捉、扩充成自己文章的能力。 2.我是9月份开始运营头条号,目前粉丝大概1000出头,多是看那种第一人称的小故事而来,微头条10W+,50W+的也得过一些,不过我还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更系统、更迅速地输出,让读的人感觉这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进入我的故事里来。 3.希望我可以从一句话,一个段落,一个灵光一闪的念头里,提取一个故事的核心,并迅速落笔为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故事,当然如果能够适合征文评委的口味,就更好了。 4.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在哪里?会不会在一些意识流和后现代小说里,他们是可以被逾越的?作为一个看日漫长大的小女孩,我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还是略微“超现实”一点,所以想问老师有没有融会贯通的方法? 5.目前没有写长篇小说(16W字以上)的经验,不过我在头条上写一篇长文,也会达到7-8000字,没有修改文章的经验,只会搁置1-2晚上再回去看,把叙述啰嗦的地方删掉。关于长篇小说的架构,老师会有建议吗? 写作中的幸福,我更愿意称其为一种愉悦感。我一直认为将设计好的人物置于特定背景之下时,故事就开始了,它不再受到我的约束,只是顺着自己既有的逻辑进行下去,笔下角色自然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我就这样被牵着,满心欢喜的跟在后面,让他们带我去探索,去拨开终点的那一层迷雾,去挖掘出这个故事里我始料未及的另一面,一个令我惊叹的全新世界,我只是这个世界的转述者,这种体验就好像一次奇幻的冒险。 至于所谓的坎,我觉得在我自己身上。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习惯总是会让我陷入僵局,对着前文盯着看个不停,但不敢迈出下一步,这种拖沓所表现的不自信其实是我对写作这门手艺还不够精通,道行尚浅,还是要多加磨练。 通过坚持写作,阅读包括人大出版的一系列写作书籍,参与写作营的学习和打卡,现在感觉终于化解了心魔,能够以一种平常心的态度来写作,以及用现实的态度来看待写作这件事情,于是有了产出,有了收获。感谢世界上所有帮助写作者的人们,感谢写作营,让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热爱故事写作的人。 明知要写出一篇好东西是需要大量的投入,业余的状态是很难做到专业的产出的,还有就算你全力投入的产出也未必好,也未必卖得出的现实。但从文之心却一直不死。再加上严重的拖延症,这两个使得我很多年一直在蹉跎。 我理解为门槛,相信很多艺术门类都是有槛的,或高或低,对每个人来说时间或长或短,有的人轻松入门,也有人始终不能跨越,对于自己来说,没想成为专业的作家,不去描写诗和远方,只想记录身边“五公里”的人和事,抓取生活中一些触手可及、又稍纵即逝的瞬间,生活中不只有诗意、还有失落和失望,还有小人物的无聊人生,呈现的是另外一种的真实和生活的质感。但是自己还不具备随时抓取生活素材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大概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之后才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