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被工作压得死死的,对生活没有热情和干劲的我,还是想要写作,目的仍然充满功利性:希望通过写作变现,改变自己的状况,找到新的自信。 但条理性,逻辑性和执行性都不够的我,现在的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坚持,写出来的东西缺少吸引人的点,更多的时候,就是一些事实的陈述,偶尔想写点儿有深度的,发现写不出来,都是浮在表面的。 我很想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找到打开这把大锁的钥匙。我希望通过这一期写作营能够学会坚持,能够写出可以发表的作品,我永远对各类新书和文具,漂亮的衣服,休闲的生活着迷。 生活中的每一处场景都有可能成为你书中的素材,只要稍作改变就能演绎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让生活多了很多乐趣,也让我能更加近距离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写虚构文学的话想象力不够丰富,语言描述干巴巴,人物刻画不细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对于自己不清楚的场景很难去凭空想象。 当绞尽脑汁写出一点文字,自己作为第一个读者来阅读时,总是看它不顺眼,觉得它干巴巴毫无吸引人之处。这种不满每次都能成功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心彻底摧毁。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阅读坦荡地成为我的主业,作为即将攻读创意写作研究生的幸运儿,写作将成为我追逐一生的事业。对我而言,写作是一种习惯,激愤或沉郁时作诗,思考或触动时写小说,课堂课外了解到上下几千年的中外大师,我成为他们叛逆又虔诚的信徒。 我爱绘画,爱摄影,爱舞蹈,张扬而翩飞的艳丽色彩同年轻的肉体挥发的淡淡热气,街头巷尾的插科打诨和民间民俗的神秘悠远,精彩的世相经过曲曲折折的变形,流淌到我的笔尖,裹上冷静和克制,扔进跃动着火焰的熔炉,噼里啪啦,炸出一屋世间百态。 在言与不言中辗转是挣扎而痛苦的,成为大师东施效颦的赝品是警惕的,对于江郎才尽一事无成的担忧也使我“关心粮食与蔬菜”,灵感会有,但不是总会有。除此之外,大概是太年轻罢,看待世界的角度往往被过来人视作稀松平常,若是往阴暗深刻里写又未免刻意。更有一点,都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我想大概是学术论文的严谨使我写作活水悄悄蒸发,但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大师无一不是精通多种学问,想来还是我过于才疏学浅,以后的日子我也要充实自己,努力寻求一种平衡。 每个人都奋斗在各自小小的工作岗位上。有表面光鲜的,也有像我这种生来平凡,需要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努力奋斗着的。但是职业不论高低贵贱,我们的目标都殊途同归,两个字——赚钱。 可是如若试想一下,当我们结束了一天枯燥乏味的工作以后,能舒心的窝在沙发上写一首浪漫的小诗,它能把一颗骚乱的心灵,安放于灵魂深处最纯粹的栖息之地,那里不会有疲倦,更没有任何有关世俗名利的干扰。这是只有写作才能带给我的最幸福的感觉。 我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格外钟爱语文课。每次老师布置作文或者期末考试看到最后一道作文大题的时候,都能使我欣喜若狂。 可是,青春年少叛逆期不知不觉无声息地来到。我被它的顽皮干扰。初中都没毕业,十五岁的我便毅然决然地辍了学。 而后我便开始历经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美甲工作体验。当领悟了社会现实以后,越发的想要捕捉成人世界中稀缺的那一份良善与单纯。 如果说的直白些,虽然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存而去赚钱,可是该经历的校园生活一定要去体验,因为我渐渐感叹,知识果然能改变命运! 当我决定放弃从事美甲工作赚钱的机会,也不惜以青春作为代价重新回去校园读书的时候,却因为没有高中证或者中专证的缘故,从此与全日制统招大学无缘。生活给予我无情的耳光,我牢记了那段时光。且认为是我迄今为止最为奔溃的瓶颈期。 人没有欲望还好,一但爱而不得,便拥有最痛苦的绝望。不过最庆幸的是,我属于自制力比较坚定的那类“死心眼儿”人群,只要我认准了的事情七八头牛都拽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