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随着阿司匹林等药品市场回暖,作为原料之一的乙醛酸热销,主要用来出口,广裕化工厂的效益突飞猛进。李继文提供给本刊记者的数据显示,2005年盈利1800万元,2006年盈利2600万元,2007年盈利1900万元。 凭借这几年的盈利,李致中大举投资买厂,先后在上海、山东淄博、江苏太仓等地买下几家工厂。可是,很快,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市场萎靡,加之前几年的扩大投资,李致中一手打造的“广裕集团”顷刻间便面临崩塌。 先是经营困难,到2011年,仅是广裕工厂所欠的高利贷就高达近2000万元,还有一大笔供应商欠款。绝境中,李致中想到要把工厂承包出去,他需要一个可靠的接盘者。 范国富成为广裕的接盘者,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顺理成章的。早在李致中刚买下广裕化工厂的时候,就通过一个客户介绍认识了范国富,当时,他只是上海康健进出口公司的一个普通外销员。 由于广裕的产品主要用来外销,上海康健承担了大部分的市场销售,范国富逐渐成为广裕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广裕干了10年的财务总监张彩凤向本刊记者介绍,做外贸公司,必须拥有充裕的资金可供周转,既有资金,又熟悉客户。 范国富表达了承包意向后,2011年6月份就跟李致中达成了协议,双方约定“共同经营”,原有债务由李致中方面承担,经营收益四六分成,李致中得六,范国富得四,并且约定由范国富一方投入400万元进行一次技术改造。 但是,据李继文讲述,协议签好后,范国富一方没有按照约定向他们提供财务报表,利润分成也就无从谈起。每次她跟父亲去厂里要钱,都会遇到一帮供应商找上门来向李致中讨要欠款,如此反复几次,双方矛盾渐深。 据李继文讲述,今年4月,一个偶然机会,李致中在查阅以前工厂账目的时候,发现有一单1400吨乙二醇有问题,他认为是财务张彩凤与范国富串通所为。 此后,李致中便开始向上海警方状告张彩凤和范国富。“他每天关在小屋子里写材料到下半夜,第二天下午起床后继续写,写好了就去上海跑公安局递材料,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次。” 为什么李致中要执意告状?李继文说,为了弥补广裕厂的债务缺口,李致中把自己在太仓的化工厂无偿转让给了范国富一方,条件是由范来承担广裕的债务。 这样一来,李致中辛苦打拼10年的化工产业,相当于又归了零。在他看来,告倒张彩凤和范国富是绝地反击的唯一机会,他可以借此拿回自己的工厂。若按照李致中自己的推算,牵扯资金上亿元,这是他东山再起的资本。 可是,告状并不顺利,因为材料问题,上海警方一直没有正式立案。今年4月9日,广裕被法院拍卖,但拍卖的只是地皮,不包括设备。如何处置这些老旧的化工设备,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 李家认为是自己的,范家认为自己投入了技改资金,理应拥有。双方僵持不下,频繁爆发冲突。据李继文讲述,从6月初开始,住在无锡的李致中几乎隔两天就跑一 次上海,几次双方发生对峙,只能报警,最夸张的一次,李致中以自己76岁的老迈身躯死死抱着大门不让范家的卡车进门。 在诸多设备中,双方抢夺的焦点是氧化炉里用作催化剂的银子,据李继文说,总共价值300万元。早在一年前,李致中就开始筹备在泰州开一家新化工厂。 他找来新的合伙人王章华,约定双方各投一半,但李致中没有钱,迟迟拿不出投资,新化工厂就一直拖着。现在,这价值300万元的银子是李致中的全部财富了, 他合计着,新化工厂的启动资金只需要500万元,自己如果能够要回这300万元,王章华投资300万元,新厂就会起来,自己的化工事业又可以东山再起了。 为了看住厂里的设备,双方都派了人。代表范家的是范国富的叔叔范杰明,代表李家的是来自河南的张云峰。 昔日的村庄已经消失殆尽,上了年纪的本地人最常见的工作就是在工厂里当门卫。相比之下,62岁的范杰明算是不甘平庸的一位,虽然已经当了爷爷,但他还是全 身心扑在工作上,身兼保安主管、人事主管、办公室主任、仓库主管等职务,甚至连以前厂里的工程部,在他两年前进厂之后也撤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