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豆的烘培过程中,如果烘培时间过长,咖啡就会产生“焦苦”感;如果排烟没有处理好或火候没有掌握好的话,则咖啡不仅会生涩,还会伴有极强的烟感。 陈味则代表咖啡豆的新鲜度不够。如咖啡豆已失去香味或闻起来有陈味,就表示它已受潮或放置时间过久,不再新鲜。 究竟哪些品牌的经典美式,能扛住咖啡达人的数轮“盲喝”呢?这里是“美式组”的风味测评表(评分四舍五入): 结论:综合正向得分以及负向得分(正向-负向=最终得分),星巴克、瑞幸的整体表现较好。其中,星巴克各项指标均表现良好,称得上是“平衡王者”,而瑞幸在缺陷方面的四个维度扣分最少、表现最优,可谓“亮点突出”。 在正面感官及风味方面,星巴克的平衡维度评价最优,瑞幸则在“香气、余韵”两个维度评价最优,太平洋在“醇厚度”上评价最优。 在缺陷方面,太平洋咖啡在“烟感和焦苦”两方面表现欠佳;COSTA在“陈味”和其他两个维度表现逊色。值得注意的是,COSTA的“陈味”评分显著高于同类被测品牌。对此专家表示,陈味较高或许表明其咖啡豆储存时间较长,品质已经发生细微变化。 1998年进入中国并深耕于此21年,或许星巴克不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咖啡品牌,但它对中国人的口味足够了解。在美式咖啡的制作上,星巴克所达成的“平衡”之术,就是其多年市场经验的重要体现。 相比而言,成立于2018年的瑞幸咖啡,经营中国市场尚不足两年,却已几乎能跟星巴克这样的行业“巨头”并驾齐驱,可见其实力不可小觑。 截至2019年9月末,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到3680间,其中717间为三季度新开。按照2018年Q4新开884间的速度,2019年底瑞幸门店总数将稳超4500间,完成既定目标。过往12个月,瑞幸新开门店2491间,平均每季新开623间。 星巴克当然也在扩展中国市场。在刚刚过去的2019财年,其中国门店数从3521间增至4123间,净增602间,平均每季度新开150间。但假如星巴克中国今年Q4新开门店数低于370间,总门店数就将被瑞幸超越。而瑞幸咖啡的目标是:2021年底开出1万间门店。 2019年第三季度,瑞幸咖啡月均销售现磨咖啡3470万杯,轻食等其它食品96万份。季度总销量1.33亿份,年化销量5.3亿份;平均月活用户达934万,同比、环比增长分别为746万和317万。同时,该季度瑞幸门店运营成本、原材料采购、折旧及开办费合计占营收的比例为86%,即毛利润率达到14%,而且是在大量赠饮的情况下(门店营收为扣除赠饮、返券后的净收入)。 这也意味着,两岁半的瑞幸咖啡已经由“买一杯赔一杯”向“开一家赚一家”而转变,由咖啡市场的“搅局者”向“掌舵者”而进军。不论今年瑞幸的店面数量能否超越星巴克,后者都将再已无法忽视这个“可怕”的对手。 2019年11月13日,瑞幸咖啡(NYSE:LK)发布的Q3财报显示:其三季度营收达到15.4亿,同比增长540%;新开门店717间,门店总数3680间;新增用户790万,累计交易用户3070万。更值得关注的是,瑞幸咖啡本季度首次实现了门店盈利(不计营销成本),经营利润达到1.86亿元。 财报发布后,瑞幸股价应声而涨,在几个交易日内最大涨幅接近60%。以11月29日收盘价31.47美元计算,瑞幸咖啡的市值已达75.63亿美元(约合531亿人民币),坐实“现象级独角兽”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