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长城距离燕下都较近,是抵御齐国、赵国军事进攻的一道屏障,它的存在为燕下都争取到更多的防御空间和备战时间,有效地增强了燕下都抵御南部威胁的能力。 《管子·乘马》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5]说明都城选址时,周边的地理环境是考虑的重要因素。燕下都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的河流、山脉、险关等构成燕下都防御的天然屏障。 河流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城市防御中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是城市最常见的防御设施之一。燕下都北临北易水,南靠中易水。文献中曾记载了易水对于燕下都的重要性。如《战国策·燕策一》载:“今赵之攻燕也……度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7]624《战国策·燕策三》:“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7]682由此可知,易水对于燕下都的防御意义重大,有效地拱卫着燕下都的安全,渡过易水,则燕下都危矣! 燕下都北、西、西南方向为太行山脉所环绕。太行山山势巍峨,绵延数十公里,为燕下都提供了一道天然的防御墙。多条河流横穿太行山脉,由河流冲击形成的河谷地带是沟通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这些通道穿梭于高山之间,道路狭窄,通行不便,便于防御。山河纵横的地理环境,更易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关口,燕下都西部的紫荆关便是其中之一。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又称“蒲阴陉”,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是晋陕高原进入河北平原的重要关口之一。紫荆关东为万仞山,西为犀牛山,北为拒马河,南为黄土岭,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突破紫荆关便可长驱直入,直逼燕下都,因而紫荆关的得失对于燕国的战略意义重大。 燕下都的军事防御,呈现出人工、自然等多种防御方式并存的特征。首先,燕下都注重都城地区人工防御设施的构建,修筑了高大的城墙,并建有附属设施来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城垣外侧挖筑深阔的护城壕,城内以高台建筑、人工河道等设施来拱卫宫城的安全,城外交通要道上则修筑防御据点和军事城堡来增强防御能力;其次,燕下都地处北易水、中易水之间,西面以太行山为依托,西北有紫荆险关,这些天然屏障有效地拱卫着燕下都的安全。 共存燕下都的军事防御体系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多重防御相互配合。最外层的防御主要是燕南长城,它是燕下都防御的最前沿阵地;中层,距离燕下都10~60公里内分布有多座防御性质突出的城堡;内层,燕下都东城附近分布着众多军事据点。燕南长城、军事城堡和军事据点作为燕下都外围的防御,起到了预警和迟滞敌人进攻的作用。最后,依托城墙、护城河、高台建筑、人工河渠等设施,燕下都构建出复杂的城市内部防御体系。此外,发达的军事装备制造系统,也为燕下都的防御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燕下都位于燕国南部,西侧有太行山,北部是广阔的燕国腹地,加之燕国对外战争的主要对象是齐国和赵国,因而其防御的重点在南部,这与燕国修筑燕南长城,以及燕下都南部军事据点、军事城堡较多的情况相符合。燕下都的军事防御体系对维护燕国南疆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燕下都的防御体系是卓有成效的。公元前315年,齐宣王派田章伐燕,最终燕国被攻破,杀燕王哙及子之,并“毁其宗庙,迁其重器”[26]。然而,自燕昭王营建下都至秦军灭燕的近百年历史中,燕国再无国破身死的悲剧发生。相反,燕国开始强盛起来,多次在历史舞台上显露头角,如乐毅率五国联军攻齐、秦开破东胡等。燕国这些军事行动的开展,正得益于燕下都完备的防御体系为其开疆拓土、乱世争雄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在战国后期的燕赵战争中,尽管燕下都再次被赵军围困,但未出现城破的局面,侧面反映出燕下都城市防御的有效性。公元前227年,秦将王翦攻燕、代,败燕代联军于易水以西,直逼燕下都。尽管军事防御体系完备,但是面对军事实力远强于自己的秦国,燕下都最终被秦军攻破。燕下都的沦陷,也标志着燕下都军事防御体系的最终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