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论燕下都的军事防御体系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2-12

  燕下都是战国中晚期的燕国都城,为保障其安全,构建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既有保卫都城安全的城墙及附属设施、护城壕、人工河道,也有周邻地区拱卫都城的军事据点、军事城堡及燕南长城,更充分利用了天然屏障北易水、中易水、太行山脉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紫荆关,具有方式多样化、体系多层次化、防御重点突出等特点。

  随着燕下都考古工作的开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大部分侧重于宫殿建筑、墓葬、青铜器铭文等方面,关于军事防御体系的研究比较少见。燕下都作为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地处国土南部,受齐国、赵国的威胁较大,故构建稳固、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十分重要。笔者以燕下都遗址考古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从都城的军事防御、都城周邻的军事防御、都城的自然屏障防御等方面对燕下都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燕下都及燕国史的研究。

  燕下都由东、西两城组成,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图一)[1]876。其城市防御包括城墙及附属设施、护城壕、高台建筑、城门及道路、军事装备、城内人工河道、城市规模和布局等方面,具体如下。

  城墙是古代城市防御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城墙的高度、宽度以及坚固与否是衡量其防御价值的重要指标。

  从考古报告看,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部分,但地面上已不见城垣遗迹,残存垣基宽度均在40米左右[1]14。西城部分城垣地面残存墙体高6.8米,墙基宽约40米[1]17。其城墙建造技术考究,采用穿棍、穿绳和夹板夯筑等建筑技术,夯层明显,夯窝密集,部分夯层之间有铺草痕迹,如此先进的筑城技术极大地增强了城墙的坚固性。总体看来,燕下都城墙高大、宽厚、坚固,防御性能优越。

  燕下都城墙附近发现多处用来增强城墙防御功能的附属设施,其中东城三处,西城一处。东城的三处均位于东城东北部,分别为七号(朱家台)、九号和十号(炼台)夯土建筑基址[1]15。七号基址位于隔墙东段,南北均凸出于垣基之外,防御性质突出。九号基址位于东城墙与隔墙的交界处,向南不远即为东城门,东墙在此处转折呈“L”形,九号基址恰恰位于“L”形的顶部,能有效增加防御的视野和范围。十号夯土基址位于北垣东部,向北凸出城垣20米。西城的一处(西斗城)位于北垣的中部,伸出北墙,形成一个斗形[1]18,其功能类似于马面,有利于城上守军观察敌情,也可三面御敌,减少城墙防御的死角,极大地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

  护城壕是城墙外侧最为重要的防护设施。护城壕只有具备足够的宽度和深度,才能有效阻挡敌人接近城墙。

  燕下都东城城壕总长4760米,宽约20~40米,深约4米,距东垣10~60米,壕内淤积以黑胶泥、淤泥为主。西城城壕全长4900米,宽约40~50米,深4.5~5米,距西垣70~80米,壕内淤积有淤泥和淤沙。因中易水改道,南部城壕情况不明[1]13—14。综上,从现存城壕遗迹来看,燕下都的护城壕既宽又深,能有效增加敌人攻击城墙的难度。

  高台建筑是指依附于高台的建筑组合体[2]。燕下都遗址发现有较多的高台建筑,这些高台建筑形状近方形,面积较大,高耸壮观。如武阳台,平面基本呈方形,东西最长处约140米,南北最宽处约110米,台基高出地面约11米[1]23;望景台,夯土范围东西长40米,南北宽26米,台基残高3.5米[1]28;老姆台,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约90米,高出地面约12米[1]732。这些高台建筑居于城内制高点,便于军事指挥,有利于保障都城和统治者的安全。高台建筑也反映出统治者居高而治的思想。

  城门和道路也是城市的重要防御设施。燕下都共发现四座城门,其中东城三座,西城一座[1]20—21。东城发现的城门分别是东门、北门和隔墙城门。东门位于东垣与隔墙交界处,附近发现的九号夯土遗迹当为增强东门的防御能力而建造。北门位于北垣正中,宽约20米,发现有道路遗迹,往北通向老姆台。隔墙城门位于隔墙中部,宽约15米,发现有道路遗迹通往北门。西城发现一座城门,位于西垣的中部,宽约30米。东城三座城门中,北门与隔墙城门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但该直线并未直接通向武阳台、望景台等宫殿建筑,而是位于宫殿建筑的西侧,这样的设计客观上拉长了城门与宫殿区之间的距离,能有效地迟滞敌人攻破城门后对宫殿区的进攻。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