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11月29日的这场初雪唤起了人们对于北平的美好想象。未曾想过,上世纪在邻国日本的一本汉语教材,也生动地记录了 1932年,傅芸子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他编写了一册《支那语会话篇》,体例仿法国的《小巴黎人》(关于法语基本对话的小册)、英国的《小伦敦人》(关于英语基本对话的小册)、德国的《小德国人》(关于德语基本对话的小册),故又名《小北京人》。 全书共四十八课,从“下船晋京”、“投宿旅馆”开始,讲旅居北京者日常生活所需用语,到参观访问游览******,再到北京名胜古迹寺观台阁之概述,间以四季景物、三节风俗,以“辞行返国”为终,末附北京内外城地图。其中第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九四课为吉川幸次郎撰写,有关在中国参观图书馆、参观大学、访问学人、与旧书店主人对话,应该是吉川为照顾去中国访学的日本学者特地编写的课文。全书上方皆附日文释义,为仓石武四郎所注。此书编印校勘、内文配图,也都由仓石完成,是一部情节完整、掌故精熟、文辞隽永的作品,完全可当旧京风物的小集子阅读,意趣颇似《春明鳞爪录》、《春明杂记》等书。且对话内容温和典雅,恍闻故国之音,兹举数例如下。 (主)倒有六七十年龄,还算不了甚么。要说起海棠来,从前得让极乐寺的,李越缦很有诗称赏它。近年得让恭王府萃锦园的海棠。舍下这两棵海棠,一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主)那自然得让法源寺的了。那庙里有三四百棵丁香,最老的还有明朝的呢。开的时候有人叫它作香雪海,花的繁盛,可想而知了。 (主)现在最应时的是玫瑰饼跟藤萝饼,这点心的馅是用这两种鲜花瓣作的,所以很鲜美,是北京特有的点心。您不可以不尝尝啊。 十分喜欢这段。我也如傅芸子一样客居京都,到了春天会想念北京的花卉。玫瑰饼如今很容易买到,藤萝饼似不易得。因此有一年忍不住在夜里进山,悄悄采了紫藤花串,回家拿蜜糖腌渍。又从面粉开始,做成几只不算美味的紫藤花馅饼,极大抚慰了客心。 日本端午节也有食粽的习惯,只是多为细长锥形,内容多为糯米粉、红豆等物。而在遥远的山形县庄内地区,有一种粽子却与日本常见的不同,非常接近中国的三角形,又叫作“笹卷”,以笹竹叶包裹糯米,蘸黄豆粉或红糖汁食用。而我直至2018年春天,才第一次在石川祯浩老师那里吃到这种粽子,说是老师的母亲从故乡寄来。据说日本一些僻远的乡间,常有这种形状的粽子。 (主)从前北京的戏班子没到端节就开始演唱《混元盒》,连演八天。这戏是演明代张天师捉拿五毒的故事,取材于小说《五毒传》。可惜现在不全演,您不能看了。 《混元盒》是过去端午时常演的连台本戏,也是清代宫廷端午时上演的节令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在大花厅摆酒,定一班小戏。戏演到《八义》中《观灯》八出,宝玉离席,媳妇们带着贾母给鸳鸯(姓金)与袭人(姓花)的赏钱来,称“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道:“外头唱的是《八义》,没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金花娘娘是《混元盒》里的水神,秋纹这一噱很可爱,也足见《混元盒》是往昔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傅芸子精通旧京掌故,与弟弟傅惜华皆对传统戏曲深有研究,在教材中加入这一节,很能显出他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