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在三季度发起了“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速计划,未来一年将重点提升低线城市城区、县城以及周边乡镇的物流服务体验。物流基础设施在低线城市的持续渗透,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就业人数。 在中国经济增速进入“6%”时代,内需消费市场的激发成为中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益发明显。今年“11.11京东全球好物节”期间,在京东平台上就累计产生了2个百亿级品牌、16个十亿级品牌、125个亿级品牌,这来自于与京东合作的2000多家超亿元品牌和25万第三方商家的贡献。 截至2019年9月30日,京东物流运营超过650个仓库,包含京东物流管理的云仓面积在内,京东物流仓储总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通过持续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来优化不断扩大的仓储网络,目前,京东物流已投入运营的25座“亚洲一号”是目前亚洲最大规模智能仓群,70个不同层级的机器人仓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机器人仓群。 齐鲁晚报记者注意到,京东物流在仓储等硬件布局上极力追求智能化。如果不是布局智慧物流,京东迟早会被这一巨大的包袱压得不堪重负。但现实情况是,正是在这种压力倒逼下,京东物流一直强化在智慧物流上的研发投入,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智慧物流硬件设施,一方面加大一线物流配送人员数量。京东三季报显示,前三个季度,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超130亿元。 而这种物流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最终也使京东在低线市场爆发时成为开拓低线日,京东第三方平台共有超过 25万个签约商家;京东物流集团外单业务持续快速扩张,已经服务了20多万家企业客户,外部收入已占物流集团总体收入近40%。受益于营销服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等收入的快速增长,京东集团在第三季度的净服务收入继续保持了同比47%的高速增长,净服务收入占净收入的比重稳步提升至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