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生表示,从陈焕镛院士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华南植物园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我国植物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后人心中永远的丰碑。绿叶情操、细根精神、木棉风采是几代华南植物园人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华南植物园人的“魂”,它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绿叶情操、细根精神、木棉风采必定使华南植物园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华南植物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南植物园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之一,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及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高级科技人才。2018年1月,广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埔区政府、天河区政府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华南植物园是该学院的主要筹建单位之一。 任海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华南植物园将继承和弘扬陈焕镛、张肇骞、陈封怀、郭俊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率先行动”计划为导向,以实际行动和创新成果加快实施“十三五”规划,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中国版图上最美丽、最值得呵护的地方之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自此开启。 素有“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宝石”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7300余亩,是中国科学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区之一。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六十余年如一日,在这片绿地既做科研,也行管理职责。 上世纪50年代,以陈焕镛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发现鼎湖山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向上级积极争取设立保护区。中国科学院会同广东省把原属国营高要林场内划出17325亩作为自然保护区范围,建立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这是北回归线上的奇迹。打开世界植被图,北回归线纬度带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2/3以上的陆地属于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只有南亚地区有森林。在这个地带,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000多亩年龄近400岁的顶级植物群落,享有“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的美誉。因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还被生物学家称为南中国的“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几十年来,为保护鼎湖山这块绿洲,华南植物园的干部职工多次挺身而出。1958年,鼎湖山树木园原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黄吉祥同志曾面对暴力和野蛮,舍身护山,使得鼎湖山的森林得以幸存;“文革”期间,我国森林保护出现第二次灾难,砍伐者涌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危难之际,黄吉祥率保护区职工不畏牺牲,保住了这片绿洲。 2013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生态环境部共建,从而使保护区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12月,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森林”。 据不完全统计,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2291种,记录有鸟类232种,两栖爬行类77种,兽类42种,昆虫1000多种,大型线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4种,重点保护动物49种。60多年来,仅华南植物园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开展的研究项目(课题)已达200多个,包括“973”“863”、国家基金重大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目前,已发表的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已有1800多篇,专著20余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以鼎湖山为基地培养了15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同时为我国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之路。目前,全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50个,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已有47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