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由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或自然科学、科学进步奖一等奖达8项任海研究员主持的“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研究与应用”成果获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段学武研究员主持的“南方特色果蔬贮运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傅声雷研究员主持的“南亚热带典型林分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周国逸研究员主持的“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群落稳定性与土壤固碳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成果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闫俊华研究员主持的“热带亚热带生物与非生物固碳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成果获2018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邢福武研究员主持的“乡土植物在生态园林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国南海岛屿植物多样性研究及产业化”“广东省特色植物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分别获2013年度、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华南植物园始终践行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秉承中国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颇具鲜明特色的“绿叶情操、细根精神、木棉风采”的创新文化,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华南植物园现有在册职工47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4人(正高59人,副高8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级引进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级引进人才10人(另有自筹3人)。 陈焕镛(18901971),广东新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植物所(园)的创始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291946年、19471954年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19541971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创立者,为华南植物所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杰出贡献。他一生发表科学论著40余篇(部),植物新属11属,新种218个,被后人誉为中国植物学界“南陈北胡”中的“南陈”。 张肇骞(19001972),浙江永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1971年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19711972年任代所长。在他的精心组织与推动下,华南植物研究所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单位逐步建成为华南地区学科配套并拥有一批学术带头人的植物学综合研究机构。他是《中国植物志》第一届编委会委员,曾任《科学通报》《植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等杂志编委。 陈封怀(19001993),江西修水人,中******员,研究员。19621979年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19791983年任所长。19841993年任荣誉所长。19361961年先后创建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1962年起又对华南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也是中国现代植物园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 郭俊彦(19262018),上海人,中******员,研究员。他是华南植物园自1954年组建以后的首位留美海归博士、华南植物研究所第四任所长。这位和钱学森同一批回国的留美博士,毕其一生将华南植物园快速推向进军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轨道。他在华南植物研究所率先筹建植物生理学研究室,通过兴建实验楼、着手人才培养、改善实验条件等多项措施,使植物生理学这门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变强,迅速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内这方面研究的“三个重镇”之一。 在陈焕镛、张肇骞、陈封怀、郭俊彦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精神的引领下,华南植物园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事业兴旺发达,建立了学科完善、门类齐全的科研、管理、支撑体系,能够满足科研、教学和生产需要。2008年,华南植物园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成功晋升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实现该园院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