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左一)视察华南植物园。 2010年,华南植物园等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植物志》编研”成果荣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90岁华诞。 “90年来,我们历经战火纷飞、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华南植物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了新时代。”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在陈焕镛、张肇骞、陈封怀、郭俊彦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创业,以及历代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在中国科学院的亲切关怀和知识创新工程、“率先行动”计划的引领下,如今华南植物园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已在全球3500多个植物园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华南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倾注着几代人奋斗的汗水和心血,也折射着中国科学发展的足迹。”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张福生表示,华南植物园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知识传播、资源利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国立研究机构,同时还是风景优美的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 1929年12月4日,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陈焕镛先生,在广州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该所次年更名为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研究和保护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4年该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956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下属的华南植物园和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植物学领域的“两所三园”之一。2018年以来,华南植物园实现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部分进入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种子创新研究院和药物创新研究院的“率先行动”计划总目标,跻身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 华南植物园由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科学研究园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树木园3大区组成。其中,植物迁地保护及对外开放园区位于广州,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植物17560个分类群;科学研究园区亦位于广州,紧邻开放园区,占地552亩,拥有植物科学、生态及环境科学、农业及资源植物以及分子生物分析及遗传改良四大研究中心,还有馆藏标本110余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 此外,华南植物园拥有广东鼎湖山、广东鹤山2个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研究站,以及广东省南海岛礁植被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拥有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农业植物分子分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种质资源库和华南植物鉴定中心等科研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2011年视察华南植物园时指出,华南植物园不仅要在基础植物学与理论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更要在国家需求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还要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及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据了解,自1954年隶属中国科学院以来,华南植物园编撰出版了《中国植物志》《中国植被》(主要编写单位)、《广州植物志》《广东植物志》《广东植被》《中国景观植物》等专著433部(卷、册);发表SCI收录论文3420篇;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305次,研究成果于2000年和2006年两次荣获“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申请专利483件,授权260件;1988年以来获品种权/审定/国际******的新品种143个,软件著作权2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