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的在线音频江湖里,还有考拉FM、多听FM、凤凰FM等诸多竞争者在你追我赶,和视频平台的“草莽时代”一样,大家各有所长,但均无压倒性优势。为了在混战中活下去、抢夺更多的市场,几家嗅觉敏锐的平台率先打响了“内容版权的争夺战”,将音频平台拉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2013-2015年间,除了传统电台的业务和UGC内容之外,有声读物开始成为各大音频平台最主要的“吸睛利器”。为了强化自身优势,各平台不断地抢购有声读物的独家资源,行业里也诞生了如懒人听书、凯叔讲故事等主打有声读物的移动音频产品,让版权之争分外激烈。 2014年末蜻蜓FM合并了有声小说版权商央广之声,获得了10万有声小说资源,也拿下了金庸作品的独家音频版权。随后,蜻蜓FM也陆续和中文在线、掌阅科技、纵横文学等平台建立合作,更进一步丰富有声书的资源;2015年7月,喜马拉雅与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签署了版权协议,获得了阅文集团大量版权作品的有声改编权——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目前拥有市场七成畅销书的有声版权,85%网络文学的有声改编权、6600+英文原版畅销书有声书。 靠着这轮对资源的囤积,行业迅速完成了整合。根据易观国际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喜马拉雅、蜻蜓FM、考拉FM、多听FM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8%、20.7%、13.8%和9.8%。各平台瓜分版权内容之后,竖起了独家的内容壁垒,这场版权争夺战也引导行业完成了第一轮洗牌。 2016年时,酷听听书CEO孙雨曾对《IT时报》透露:“跟5年前相比,有声版权的价格至少翻了5到10倍。”更重要的是,大量版权投入让音频平台承担巨大压力的同时,带来的回报却相对有限,蜻蜓FM的CEO杨廷皓在2016年在接受《IT时代》采访时透露:“有声书目前只占到我们10%的流量。” 面对有声书市场逐渐递减的边际效益,2016年后很多平台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新的风口——知识付费。这年6月,喜马拉雅上线了马东及其米未团队制作的首款付费课程《好好说线元的课程,上线万;随即,喜马拉雅顺势推出了“123知识狂欢节”,到2018年时,狂欢节的销售额便已经从2016年的5000万上涨至4.35亿;而在今年,截至发稿日,12月1日的内容消费总额已超1.96亿,打破2017年的内容消费记录。 《好好说线年,蜻蜓FM亦开始加大在付费内容上的投入,首次提出PUGC模式,在6月正式上线《矮大紧指北》,第一个月的订阅用户超过10万,销售额超过2000万。随后,蜻蜓FM在单个栏目付费模式的基础之上,又上线了会员制模式,并推出了许知远的《艳遇图书馆》、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张召忠的《局座讲风云人物》等一系列独家付费音频内容。 但由知识付费风潮引领的音频平台第三个阶段,同样在“狂欢之后”迎来了波动。据搜狐网报道,2017年4月起,几乎所有知识付费产品打开率和播放率都明显下降,到课率已不足10%。一方面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内容使得用户很难分辨究竟什么才是精品,另一方面很多平台的内容也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 面对质疑和困境,知识付费正式走入了下半场。音频平台为了将知识付费做成一个持久性生意,在2018年左右开始发力精品的头部知识付费内容,一些大V和名人课程自然成了最需要争抢的资源。不过考虑到头部资源有限、投入较大,因此对于有资本化追求的平台来说,似乎很难成为其长久稳定发展的依仗。 在此背景下,依托明星的影响力去打造新的优质内容IP,似乎和平台的发展需求正好吻合。“蜻蜓在成立第一年就跟艺人合作了”,赵鑫告诉毒眸,蜻蜓最早做跟明星相关的节目叫做《明星直播间》,只不过是邀请艺人上通告,并不包括关于内容上的合作。而双方合作的深化,正与平台此刻的发展需求相关。 一位在喜马拉雅主做明星节目的“喜马创造”部门内容负责人透露,明星IP节目更多的以“IP叠加模式”为开发思路,不完全依赖于明星IP,还有文本IP。比如在《秦昊:浮生六记》里,用户可能是为秦昊而来,也可能是已经成为IP畅销书的《浮生六记》的原生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