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也有社会学家注意到,对于许多体育迷来说,观看比赛是建立某种共同经历、获取谈资的手段——和政治或宗教相比,体育的争议性较小,且同样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另外,体育比赛也帮助观众在急速变化的人生中获取某种稳定和安全感,有研究发现,美国的体育迷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追随某一特定球队,其忠诚度在成年时期也很少出现改变。 我们为什么喜欢去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体育比赛还是一种构建性别身份的手段。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体育运动往往与男性气质相关——许多体育项目要求速度、力量、进取心和机智,这些特质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相关的特质。通过观赏男性运动员的杰出表现,男性观众强化自己的性别认同和男性气概。一些男性厌恶甚至敌视那些声称自己在体育运动方面知识渊博的女性。 对社会整体而言,观赏性运动因此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赏性运动承接了重大节庆活动在历史上发挥的功能,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从单调生活中短暂脱离出来的机会,激发人们的激情与活力。同样重要的是,观赏性运动能够起到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和奥运会能够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不仅是因为这些重大赛事难得一见,更是因为国家队在大型国际比赛中的优异表现往往让本国观众激动不已。 尽管体育比赛也会滋生社会治安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足球流氓”——但对于国家来说体育比赛依然好处多多。正如Schwartz所言: “对于高级法律官员来说,他们更可能会鼓励这些(体育)活动的举办,因为它们既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又能为被压制的敌意提供‘安全阀’。毕竟,如果社会矛盾积累到即将爆发的程度,政治领袖得到的建议往往是允许人们通过去政治化的媒介——比如体育——来抒发表达(即使是到了足球骚乱这样的极端情况)。” 对于千千万万的体育迷来说,体育比赛已经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让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有了共同话题,为有着共同运动爱好的人提供某种身份认同感。如今体育已经是一个价值6000-700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其增长率超过了全球GDP。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体育迷观看比赛的方式也在越来越多元化,去现场观看比赛不再是获得参与感的最重要方式。根据英国品牌公关公司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发布的《体育观众未来报告》(The Future of the Sports Fan),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粉丝能够全天候24小时在各种平台上获取赛事信息,创新性的直播技术(例如捕捉个体运动员的运动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则让粉丝能够以更有******性、更高效的方式足不出户地欣赏比赛。与此同时,水涨船高的比赛门票也“劝退”了部分粉丝,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因为门票价格放弃去现场观赛,79%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比赛的门票售价过高。 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体育迷认为去现场观赛、为心仪的队伍加油助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经历。85%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比赛若没有粉丝就毫无意义,66%的受访者认为成为粉丝意味这去现场观赛,55%的受访者认为粉丝支持心仪队伍的方式就是掏钱购买比赛门票。 观众不被允许前往现场观看比赛的情况虽然罕见,但并不是没有发生过。空场比赛通常是出于防止队伍双方支持者爆发群体性暴力冲突的考量,这在1980-1981年欧洲杯、2007年意甲联赛等足球赛事中都出现过。2015年金莺队对芝加哥白袜队的比赛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的历史上第一次空场比赛。当时比赛所在地巴尔迪摩市因为一位非裔男子Freddie Gray在被警方拘留时意外身亡爆发了激烈的种族冲突。据称,比赛现场因为太过空旷安静,坐在一个球队休息区的球员甚至能听到另一个球队休息区的对手们的交谈声。 2015年金莺队对芝加哥白袜队的比赛现场无论如何,因其巨大的负面经济效应,空场比赛是一个需要慎重做出的决定。没有观众意味着没有门票收入和现场消费收入,这也有可能会影响到现场直播的收视率,因为部分观众会认为没有现场观众让比赛缺少必要的气氛。南加州大学副教授、体育行业研究者David Carter认为空场比赛的经济影响较为复杂:媒体及赞助商或许大致不会受到影响,但一支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小联盟棒球队或许比纽约洋基队更依赖于门票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