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和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社会保障”研讨会以通讯会议的特殊方式召开。活动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提交了书面发言。专家学者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现予以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发生了异常深刻的变化,即传统的以单位或集体为归属的“单位人”“集体人”转化成了“社会人”“自由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和人口的高流动性则使家庭保障的功能大幅度减弱,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这决定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重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传统的以单位和家庭为主的应对机制很难再发挥以往那样的作用,特别是疫情隔离期间,社区事实上成了应当最了解情况、最直接面对居民的战疫主战场。因此,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中国的未来发展,都需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增强社区保障能力。在这场疫情抗击战中,传统的社区与乡村基层政权及其管理者、立足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成员自我组织起来亦有一些新气象,但总体而言,社区建设滞后和社区保障不足的局面并未发生变化,居民大多宅在家中被动地依靠外部人员开展服务,既加重了政府与公共部门抗疫的压力,亦减少了居民参与抗疫的现实途径,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否则以后再遇到类似突发重大事件,局面仍将被动。在这方面,值得重视的社区建设取向至少包括:(1)增强基层政权与社区居委会的社区建设职责,将发展、督促社区型组织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支持纳入其中,并争取政府公共资源投向社区建设,以便平时与急时都有可供依靠的社会力量。(2)赋予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业主委员会相应的社会责任,并确保应急时期能够更加有序地担当起组织动员、共同应对责任。(3)高度重视社区型社会组织建设。应当立足于每个社区支持成立包括小微型慈善组织在内的各类社区型社会组织,不能按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制度采取审批制而宜采取备案制,让其发挥联结社区成员的桥梁作用,并藉此增进社区成员的交流与合作。(4)将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助与社会服务向社区延伸。关键是乡镇街道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要与社区组织和社会工作者有序对接,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特别是应急时期的临时性政策能够及时得到落实。 社区服务是抗疫情、助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社区是居民居住的主要空间,具有人群高密度的特征;社区也是病患和救治需求的集中地,社区服务成为准确掌握病患人群及其需求的最基层、最关键的空间。其次,社区服务是控制疫情的关键途径,控制病患输入和输出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环节在社区,社区所采取的发现、统计、把握、核准、输送病患人群等一切途径,是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在助民生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抗疫情”与“助民生”在应对任何突发性公共卫生重大事件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助民生更加有助于抗疫情,只有健康群体生活能保障,才能不慌不乱,减少感染人数;只有感染者及其家庭生活有保障,才能不恐不惧,减少感染者的死亡率。社区服务在隔离的情况下成为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的最直接渠道,既是居民基本生活物品的输送者,更是服务需求的收集者,还是精神安抚与心理慰藉的提供者。社区服务做得好,将极大地有助于抗疫情、助民生,否则,可能导致疫情恶化、民生慌乱。在这次防控疫情期间,重疫区既有值得推广的经验,更有必须吸取的教训,暴露出社区服务人手不够、社区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居民基本素养亟需提高等缺陷。因此,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社区服务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社区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有社区无服务,如何使得现代社区发挥以前单位制社区的作用与功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疫情中,服务做得比较好的社区更容易控制疫情,是值得思考的。(2)必须提升对社区功能的认识,应该真正将其视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方式。这不只是空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功能。既包括服务居民的功能,也包括服务社会、应对重大事件的功能。简单地说,社区的核心要义不在于“区”(居民区)而在于“社”(社会组织单位与方式)。(3)必须完善社区服务的基本条件和要素。包括:一是为谁服务。社区服务肯定是服务社区居民,但居民既是服务的对象,更是服务的提供者,因此,社区服务应该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居民要提升基本文化与行为素养,提倡团结互助、共济合作。二是谁提供服务。服务的提供者既应该是多主体的,更应该是专业的,应该整合职业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并在可能情形下充分借助外部力量等多种力量,链接专业社会工作者资源,培育社区服务专业化人员与自组织。三是提供什么服务。社区服务的内容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发现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化并增强瞄准性。四是如何服务。任何服务的效果都取决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力、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的承受力、服务提供者的资源配置力以及服务对象的获得力之间的关系。资源配置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社区服务既要解决社区服务资源不足问题,更要正视社区服务资源配置不当导致的使用低效甚至无效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