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亚雷认为,戴维·格兰继承了《冷血》以来的传统。卡波蒂的《冷血》是美国非虚构文学的高峰,而戴维·格兰继承了《冷血》的风格。戴维·格兰的文体带有卡佛式极简主义风格,句子非常锋利有节奏感。其次,他的故事特别奇异,可读性也很好。比如第一篇文章,一个研究福尔摩斯的专家莫名其妙被谋杀了,而且很像《福尔摩斯探案集》里面的死法。书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是写一个小说家,发生在现实中的命案跟这小说家写的小说有着奇异的对应关系,这就很像保罗·奥斯特。 其中,还有一篇文章叫《变色龙》,讲了一个三四十岁的法国中年人,不停地伪装成十七八岁的男孩,宣称自己受到家暴,辗转于欧洲各个国家的救助组织,一直到被揭穿为止。最后,人们发现他跟一个失踪的美国男孩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大家就把他送回到这个家庭。但这个家庭表现出的态度非常奇特,让人感觉这家人跟男孩的失踪本身是有关系的。这故事里面包含许多悬念,而且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不过,被改编成的电影拍得不好。孔亚雷对此特别高兴,因为他认为,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就是不能被改编成电影。如果它被改编成电影,那估计是一个烂片。如果某篇小说被改编成好电影,那就说明这个小说不够好。 孔亚雷说道,他给他儿子推荐小说《豹》。他儿子问他,你知道《豹》的电影也特别有名吗?孔亚雷说,他对此毫无兴趣。不过后来,孔亚雷想了想,问他儿子,这个电影里面是不是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舞会场景?他的儿子说对的,那电影最著名的就是舞会的场景。所以,孔亚雷当时就跟他儿子说,那就对了,因为那个片段是小说里写得最差的片段。 孔亚雷表示,他不相信有人能拍出比《安娜·卡列尼娜》小说更好的作品,而且他也不会去看任何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这会破坏他想象中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孔亚雷还认为,文学的优势往往是电影的劣势,电影的优势又是小说的劣势,但总的来说小说比电影更强,因为小说的手段比电影更少,电影有声音、图像、音乐、色彩,而文学只有文字。所以大家读文学,要动用作为人最珍贵、最美妙的东西——想象力。想象力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东西,它也是文学的构成方式之一。 当然电影也有小说无法替代的东西,它的画面感,大屏幕的冲击力,包括各种手段给观众带来的生理性的震撼,也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伟大的电影肯定也改不成伟大的小说。孔亚雷认为,《蓝白红三部曲》不可能被改编成小说。因为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它的媒体表达手段里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完美,这就没有必要进行转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