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孔亚雷x吴琦:在非虚构的浪潮后很多记者离开了这行业(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2-09

  在吴琦刚加入新闻业的时候,正好是何伟在中国大为红火的时代,很多中国年轻人都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吴琦在新闻业待的这些年,几乎见证了这个行业在中国逐渐消失的过程。吴琦曾经采访过何伟,他说他写何伟的那篇文章的时候,多少带有一种嘲讽。大家都用明星一般的态度去对待何伟,但是在浪潮过去之后,很多对非虚构有兴趣的人却流向了各行各业。很多记者要不主动离开了这个行业,要不被这个行业驱逐了。吴琦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的《纽约客》、《格兰塔》或《巴黎评论》,这样一群作者或文化的可能性消失掉了。

  孔亚雷提出,在某种意义上,他特别同情吴琦。孔亚雷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他认识很多编辑,他们做着做着编辑就慢慢感到厌倦、痛苦,甚至最后都不想读书了。读书本来是这些编辑最爱的事情,但是这个行业反过来折磨他们,使他们再也不想读书了。孔亚雷觉得这特别可怕,所以这也让他远离这个行业。在西方,这样的情况没有中国严重,因为他们始终带着一种好奇心,甚至是享受的感觉去做他们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

  孔亚雷还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最缺的其实还是作者,而不是某本杂志。大家随时都可以出一个新的杂志,但是却缺少新的作者。在美国,对于《纽约客》和《纽约书评》而言,他们的那一批作者,变成一个核心,像原子弹一样散发出热能。这在中国就变得特别困难,当年何伟的崇拜者和模仿者们,很快就流向了别的行业。

  所以,孔亚雷觉得,文学是一种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但问题在于,怎样把文学这种古老的,有时候看上去是迂腐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永葆青春的东西,真正运用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孔亚雷自嘲道,很多人对他这个方案嗤之以鼻。

  孔亚雷曾在朋友圈发了一句马拉美的话,“我以为世界可以通过更优秀的文学来拯救”。马拉美在那个时代就发表过这种感言了。其实每个时代都会有人抱怨自己的时代的问题,从马拉美到鲁迅,再到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抱怨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大家有忧患意识。但是,在这个时代,大家把文学这种解决方案彻底抛弃了,而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文学是非常重要、古老、有用的解决方案,但大家都遗忘文学了,反过来还觉得这种想法很天真。

  孔亚雷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成熟的标志是要有独特的语调,即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写的东西。其实,不管编一本杂志,还是开个面包店,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调。比如保罗·奥斯特的作品风格就很容易辨认。在中国,像王朔、余华,他们的风格性都是很强的。但是,现在大家在一些中国的文学杂志上读小说,是很难发现每个作者之间的区别的,而这个区分度很重要。

  戴维·格兰跟何伟就完全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分度特别高。而《纽约客》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上面发表各种各样的文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纽约客》上常刊登影评人Pauline Kael的影评,她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影评人,也是头一个靠影评获得国家图书奖的作家。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要么极讨厌某部电影,要么极爱某部电影,所以电影发行商对她又爱又恨。如果她说这个电影好,票房立刻就有所改变。

  孔亚雷觉得,这才是一种健康的评论机制,因为社会里有文化权威。这是很美妙的一种信任,现在这种信任不见了。这种信任是靠作者跟读者之间的美妙关系建立,靠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建立起来,而不是靠营销、大V的宣传建立起来的。因为现在中国没有这种信任,所以孔亚雷认为,中国所有的文学奖、榜单,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反而朋友私下推荐的东西才值得信任。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