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波财经”有一篇名为《2017⇆2019,中国生意变了》的文章很有意思。这篇文章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一轮产业革命,从而诞生的红利在2017年基本消失,但是当时还有很多人抱有幻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最后的疯狂。 尤其是2019年,所有人都在焦虑生意到底应该怎么做?尤其是面对产业数字化浪潮,几乎所有企业都满头问号,想知道产业数字化到底是什么,产业数字化究竟什么时候会引爆市场,产业数字化未来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尤其是数字化带来的效应和互联网几乎区别不大。如果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看会发现,基本商业模式还是那些而已,逻辑大同小异。 美国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2012提出过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理论:当你抓到引起事物全面爆发的那个极具戏剧性的点,你就能创造流行。 数字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选择。国内信息化从90年代就在开始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当前企业信息化已提升至一定水平,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了业务操作系统的“在线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营效率。 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架构是烟囱式的,不同系统间未相互打通,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限制了企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及应用的爆发让许多企业积累了海量的数据。 进入智能时代,企业的业务形态、数据维度将更加复杂多元,新的业务需求亦不断出现,数据量级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对于数据治理及价值挖掘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降本增效、重塑公司竞争力也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你会发现,第一次技术引爆点在1993年前后,这次引爆点直接带来了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互联******机泡沫。 1993年9月,克林顿就任美国******后不久,便正式推出跨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工程计划。该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也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 把时间的指针调回一年前,1992年克林顿在其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说了这样一段线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网,使美国在以后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它将使美国人得到就业机会,将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 如果说美国的这轮破壳点是在1993年,那么它线年,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到中国,利用风险投资创建了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8年正式推出搜狐网。 我们不妨回望2010年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的一则研究报告。当时尼尔森发布报告称,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比在美国更加流行。 这份报告提到,中国手机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比例在很短时间内便超越了美国手机用户,二者分别为38%和27%。儿童会用移动互联网下载手机游戏,成年人则会借此获得实时股市信息,无论如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说美国这轮破壳点是在2009年,那么中国的引爆点则是在2014年左右,当时滴滴、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一批真正影响生活的产品诞生。 我们不妨把视角放到欧美市场。其实在欧美国家,产业数字化也被称为数字孪生体,在2015年数字孪生体已经成为了美国和欧洲企业关注的焦点。 数字孪生体概念正式产生于2010年,在美国NASA和国防部两大力量推进下,数字孪生体已经融入到了工业设计、生产和管理体系中。 数字孪生体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实现工程融合的有效工具,在美国国防部的数字化工程(Digital Engineering)体系中,数字孪生体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应用工具,它可以最大化数字化设计工程闭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