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为更好地发挥运营公司功能作用,深化改革试点,中国国新主要运用了哪些资本运营的工具和手段? 周渝波:3年多来,中国国新构建形成了功能明确、边界清晰、互补协同的五大业务板块,成为开展资本运营的主要业务支撑。发起设立系列股权投资基金。形成以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为核心,包括国同基金、央企运营基金、国新建信基金、双百基金和科创基金在内的国新基金系,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围绕新布局、新动能、新模式,突出发挥培育孵化功能,进行系列化、差异化、协同化投资。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围绕推动党中央、国务院“三去一降一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决策部署更好地在央企落地,通过新设和并购,目前已拥有商业保理、融资租赁、财务公司、保险经纪、金服公司、大公资信、前海保险交易中心等7家主要金融、类金融机构。开展特色资产管理业务。以多种方式助力央企深化改革,在参与央企市场化债转股、央企母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专业化资产整合、改革脱困等方面深入探索。设立股权运作平台。以专业化管理盘活存量上市国有资本,持有央企上市公司股份600多亿元,发行央企创新驱动ETF,积极参与布局科创板。搭建境外投资平台。通过国新国际境外投资,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周渝波:中国国新坚持在创新中运营、在运营中创新,着力将完善市场化机制与落实国资监管要求相结合。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落实“两个一以贯之”的要求,修订完善公司章程、党委发挥领导作用研究讨论和决策重大问题办法、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积极整合内部监督资源,探索完善“大监督体系”,推动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以“强总部、实板块”为目标,优化实施总部三定方案,构建党建职能线、运营管理线和业务拓展线“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探索科学的管控模式。突出以管资本为主,建立集团管控模式,对核心业务板块加强战略和财务管控,确保资本运营规划有效执行;对参股企业以财务管控为主,关注资本流向和回报情况;同步做好有关授权放权和责任压实工作。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精细化考核、差异化分配”,推动“三能”在企业落地生根,特别是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市场化退出,真正打破“铁饭碗”。创新多元激励约束。重点在基金板块探索建立股权、跟投、管理费、超额收益递延、基金业绩与年度绩效“五个捆绑”,在金融服务板块实行薪酬递延制度等,更好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按照“一级控、二级混、三级以下压”的总体思路,稳步推动二级及以下所出资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初步形成,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成效显著。中国国新坚持资本运营高度契合国家战略,自觉在国家战略下谋划企业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截至目前,累计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 多个,投资金额 2000 多亿元,实现 9 个子领域全覆盖。初步统计,所投企业中有 10 多家计划科创板上市,其中 4家已正式上市。设立发行央企创新驱动指数,引导和带动各类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中。“一带一路”投资布局更加突出。依托境外平台国新国际,支持企业获取国内紧缺资源、境外高端制造业并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累计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项目 60 多个、金额 200 多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项目近 70%,涉及 20 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深走实。通过基金投资等汇聚带动增量资本,推动国有资本向优质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通过盘活持有央企股权,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央企培育发展新产业集群,优化资本存量;通过支持有关央企化解煤炭资源等过剩产能,做好重组脱困,资产接收、处置和管理等专项工作,加快资本减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