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工作环境,还要连续上岗12小时,大家在心理、身体方面都需要适应,但却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投入工作。” “我们现在也算是‘隔离人员’不能随便进出。每天就抽空给家里打个电话、通个视频,看看两个孩子。”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志愿者,我在机场一线,丈夫与儿子在小区门岗一线。整个社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坚持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穿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手套,3月11日早上7点,杨健康和组员们从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启程,前往浦东国际机场,开启12小时的驻场工作。 根据上海市确定的涉外疫情防控和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措施,所有中外人员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实施居家隔离健康观察或集中隔离健康观察。 3月6日起,来自上海16个区的驻点人员进驻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负责人员信息登记、专车护送等工作。 浦东迅速集结了167名机关干部、50名公安干警、55名公交大巴司机快速到岗,启动浦东、虹桥“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接送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居家隔离工作。连日来,驻点工作人员们不分日夜坚守在一线,坚决守牢疫情防控的门户通道。 随时准备上“前线点左右,在区规划资源局工作的杨健康正在家吃晚饭,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告知他需立即前往疫情防控一线点前必须到浦东新区区委党校集合。放下电话,杨健康就去准备衣物。一旁的妻子也没觉得奇怪,因为丈夫曾和她说过,最近要随时准备上“前线”。 到了区委党校,杨健康和浦东机场驻场点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接受了培训,并分了组,每个组需连续上岗12小时,按照三班两运转轮值方式满负荷运作,并吃住在区委党校。杨健康成为驻浦东机场T1航站楼第二工作组的驻场指挥,和15名组员简短沟通后,他和组员们互相帮着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搭乘专用巴士赶往浦东机场。 “那天去机场的路上,我的心情还是有些忐忑的,一想到马上要上疫情防控一线,感觉有点不太真实。然而几分钟后,真实感便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健康说,他发现自己的护目镜很快起了雾,不到20分钟,头发都湿透了。 为有序安排重点地区人员入境,浦东机场设定了需要居家隔离健康观察人员入境后的集散点,16个区的接待“摊位”就设在这个接待大厅。杨健康为小组成员分设了不同岗位:6名干部和两名公安干警在登记点负责登记信息;8名干部负责需隔离人员的跟车转运。3月6日晚9点,他们正式开始了驻场的工作。 “您好,我们是浦东新区的工作人员,协助您办理回家手续,请问您的居住地是哪里……”面对陆续到达的旅客,驻点工作人员首先会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居住地、打算采用哪种交通方式离开、要求他们填写《重点国家入境人员登记表》等,再按照接待流程,专人、专车保证旅客从出机场到进家门口,全程形成从入境到隔离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还要连续上岗12小时,大家在心理、身体方面都需要适应,但却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投入工作。”杨健康说,3月6日的第一个班次还算平稳,3月8日的第二个班次,接待大厅迎来客流高峰,“状况”也随之而来。 下午3点多,一个韩国家庭来到了信息登记点,由于语言不通,杨健康找来了驻机场的翻译人员。经了解,他们在浦东有居住地,并已有私家车等在机场接人,于是按照流程进行信息登记、核实等工作后,工作组的跟车转运人员将他们送到了私家车停放点,并同时拨通了所在街道的电话。但电话那头却反馈说,这户韩国家庭所住的楼宇设置了中央空调,不符合居家隔离条件,于是他们又折返回至信息登记点。 随后,在和翻译的沟通中,这户韩国家庭搞清楚了相关规定,了解到他们不能回家是因为中央空调,于是立即提出自己居住的房子是独立的中央空调,并不和整栋大楼的空调系统相通。了解到这一信息,工作人员马上和管辖街道联系,请他们核实,并确定房子是否具备一人一居室等隔离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