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投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再加上PM2.5等环境问题,不但让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中小日企望而却步,一些老牌日企譬如东芝机械、三菱电机等也纷纷将制造生产转移至东南亚国家。 三分之二的日企集中在汽车、机械、电子等传统制造业,受困于成本的上升,日本技术加中国制造的模式风光不再。 还有三分之一的日企在服务业,主要是批发零售业,这个行业既受到劳动力、房地产成本的影响,还受到新兴电子商务的竞争挑战,除了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少数国际巨头,其它企业举步维艰。 2010年至2014年期间,围绕钓鱼岛的一系列事件发生,中日关系严重受损,几乎下降到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7]。受此影响,之后三年两国之间贸易额下降,投资量缩减,出现了一个“政冷经冷”状况。 如果说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特征是“政冷经冷”,上一个十年则是“政冷经热”。2001年至2006年期间,中日关系因为日本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而遭受损害,在两国外交近于停滞的情况下,经济往来仍然保持增长。 2007年我国对日出口额比1991年翻了十倍,进口额翻了十二倍,2011年我国对日进出口总额达到历史最高3461亿美元。2005年日本对我国投资额65.3亿美元,比1991年时也翻了十二倍,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73.5亿美元。 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出现大变化的背景下,中日关系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全球安全、国家实力、经济往来、国民感情等方面都出现了不适与摩擦,其中既有历史问题,也有新问题。 中日经济关系虽然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也有过两次倒退,即2014年至2017年的“政冷经冷”,以及“政冷经热”之后的2006年至2010年,主要表现为日本对华投资逐年下降。 过去的经验显示,没有长期稳定的政治关系,也不可能有持续成长的经济关系。政治互信、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是带动中日关系发展的三驾马车。 如果说本世纪前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处于“竞争与摩擦期”,那么上个世纪二十年则是“蜜月与合作期”[10]。 自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后,中日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保持了友好交往。 中日经济关系,表现为进出口贸易和直接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日本一直居于各国首位,而我国则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国。 1991年中日贸易额为203亿美元,是1972年邦交正常化时的二十倍,是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四倍。1991年中国内地的日资企业有1995家、合同投资额41亿美元,是中国香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投资体。 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机械、电子、汽车行业首当其冲,小松、东芝、三菱、日立、本田丰田等品牌在中国家喻户晓。 1978年前,小松以出口方式向我国提供工程机械,河合会长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八十年代,通过技术转让方式,协助国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与北京内燃机总厂、中铁二局等单位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九十年代开始直接投资,在山东济宁、江苏常州等地设立子公司,实现日本生产管理与中国制造的结合,应对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 小松的早期阶段,也是日本援华的一个代表。通过有偿的日元贷款、无偿的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援助,这类项目几乎遍布所有省份,包括著名的上海宝钢、上海浦东机场、南昆铁路、武汉长江第二大桥、北京首都机场、北京污水处理厂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的最大援助国,占全世界对华援助的三分之二。1979年至2003年,日本官府援助金额累计达1072亿美元[9]。 再往前的半个世纪,战争的巨大创伤让两国人民至今心有余悸。沿着历史的车轮再往前,十九世纪的清末民初时期、十二至十四世纪的南宋元明时期、六至九世纪的隋唐时期、甚至更早的秦汉时期,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交往源远流长[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