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语水平,没得说,出处可参考公众号“羲和时代文化之旅[唐の风]扬州大明寺”,与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鉴真大师有关。 接下来发展成了一场诗词大会,“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等。 “我想很多中国网民和我一样都注意到了日本人民这些温暖人心的举动。……疫情是一时的,友情是长久的。我们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全力争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与各国人民继续开展友好交往。” 当疫情结束之后,中日关系走向怎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得出一个大胆结论:“新梅一段裁旧雪,生育物华长此滋”。老话说,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美好的。 既定2020年春习近平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将是我国元首十年来首次访日,必将成为新时代引领中日关系的重要里程碑[1]。为了此次活动,日本各界正积极准备,此次疫情期间的表现便有目共睹。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李克强总理访日,安倍首相访华,开启了中日关系回归的大门。 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出席G20大阪峰会,与安倍首相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共识。 同年12月,安倍首相来中国出席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两国领导人一致表示推动中日关系迈上新台阶。 我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则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达3175亿美元[2]。 而在直接投资方面,情况却不甚理想。2018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额38.1亿美元,排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韩国英国之后居第六位。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日资地位不断下降。为什么?原因后面再讲。 可是,我国对日投资一直以来增长缓慢、规模较小,2017年仅为4.4亿美元,不仅落后于欧美国家,也落后于亚洲新兴国家[3]。看来中国资本并不青睐日本,为什么? 自二十一世纪初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7.5%。其中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是投资主体,以2010年为例,国有资本占了84%[4]。而在日本的投资呢,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近几年更受到“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一类是获取自然资源,最典型的是在澳洲的投资,譬如2018年中铝集团以195亿美元收购力拓。另一类是获取技术品牌,这是主要目的,从早期的联想、吉利、福耀到近期的三峡集团、平安等,举不胜数。 可以说,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获取技术品牌为目的、以股权收购为主要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日本行不通。 欧美讲规则、日本讲人情;欧美注重短期效益、日本注重长期发展;欧美资源丰富,日本资源贫瘠;欧美更为开放,日本较为封闭。 2009年,民营巨头苏宁电器收购家电连锁上市公司LAOX,在日本引起轰动。要注意的是,LAOX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游客,当时已经连年亏损面临倒闭,而且整个家电销售产业已经江河日下。 收购之后情况时好时坏,2019年苏宁易购002024股吧)不得不将业绩不佳的LAOX公司剥离,被戏称为“马桶盖失灵”。 一方面寄希望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在两国关系向好的带动下,能够为中日经济合作助力。而且恐怕要改变原来的投资方式。 无论国企或民企,首先从合作开始,以合资合营为主,不过分追求控股,从小规模投资、产业链细分环节开始。 其实,除了引人注目的电子机械等制造业,在健康医疗、能源环保、文化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都有不少发展机会[5]。 尤其是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2017年才有所止住,可是2017年的投资额还不到2012年时的一半。日本企业从我国境内较多撤离,新建企业明显减少,2016年的新建企业数量还不到2007年时的一半[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