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杨老师每天靠着微弱的视力,整理试验数据,我既心疼也钦佩,从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纯粹与初心。” 张立峰对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概。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福存在坝上试种的两个品种大白菜全部获得了可喜的成功。第一能包心,第二不抽薹,每亩达到8000多斤,同时由于坝上特殊气候环境的影响,其品质则远远高于平原种植区。这一行动预示着坝上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又多出了一条新路。他们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了河北省省长特别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坝上农民繁衍生息已过千年,然而在这里的叶菜种植刚刚起步。而且由于的环境闭塞和知识的欠缺,他们不知道种的蔬菜究竟能不能挣到钱呢?因此,杨福存面临的第一难题就是如何让实验站推行的结构调整方案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为了说服农民种植蔬菜,杨福存骑着自行车到周围的自然村挨个做工作。一连跑了好几天,最后,还是5里外的徐家村村支部书记徐鸿“可怜”杨福存,同意在村南开辟30多亩山坡地试种蔬菜。 到了播种的季节,他草帽一戴,裤腿一挽,免费把种子送到农民手上,又和农民一起整地,播种,管理,随时观察蔬菜长势。 人努力,天帮忙,当年9月他们试种的蔬菜大丰收。那时的坝上,哪见过有人专门种蔬菜的,菜商上门收购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菜是我让农民种的,我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好效益。”于是杨福存雇来大货车,装上村里种的几种蔬菜,凌晨一点就起床向北京蔬菜市场出发。 可惜的是起了一个早床,则赶了一个晚集,由于没有装菜经验和汽车司机没有跑过大城市,汽车到北京蔬菜批发市场时,那里已经散场了,蔬菜不仅没能买到合理的价格,而再加“人吃马喂”的损耗,杨福存这次“商贩”行为整整赔了4000多元钱。 但有谁知“有心栽花花未开,无心插柳柳成行”。就在此行中,他们意外地认识了广东常住北京的菜贩罗庭俊和陈立群。两人听司机介绍,杨福存不是菜贩,而是大学教授,他的研究成果就是在9月让坝上地区产出了大白菜,因而感到非常地意外和吃惊,决定亲自来现场考察。 当他们在杨福存的引领下来的菜地时,两人真正激动了。坝上冷凉天气少虫害、蔬菜品质好、口感好,再加是能在南方蔬菜青黄不接的时节上市,立时觉得这是不错的商机。于是,当即拍板:“徐家村的菜有多少要多少!”在杨福存的协调下,客商以每斤2毛钱全部收购。这一年,徐家村仅大白菜就人均增收200元,每亩的收益相当于种十亩莜麦。 在大白菜示范成功的基础上,杨福存又在油娄沟乡的兴隆村采取小拱棚纸筒育苗,定植大田,使得坝上冷凉的气候条件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当年,白菜亩产值在5000元左右。最高亩产值达6400元,创下历史新高,此技术很快普及到坝上各县,并一直沿用到至今。 就是由于杨福存这种“一亩园十亩田”错季特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开启了坝上大面积种植错季蔬菜的历史,并很快形成了以“三白、一绿、一红”菜(大白菜、大白萝卜、圆白菜、绿西芹、红胡萝卜)为主体,以结球生菜、莴笋、西葫芦等细菜为辅的种植格局。而同时也由于杨福存那一次看似并不成功的经济人行为,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招来的两名广东客商成功进行了北菜南销,开启坝上蔬菜销往南方市场历史,并产生了非凡的带动效益,引来了一大批南方客商加入了采购行列。于是,坝上四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张,到2000年达到70万亩,此后又一直稳定这个水平上,其中有70%走上了南方市场,产值一举突破15亿。使其成了坝上群众增长增收的主导产业。他们的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与山区创业二等奖。 人的一生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选择,然而每一种选择都能够体现这个人的思想境界及价值取向。而杨福存在张北近30年的经历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他的第一选择无疑是心系百姓,悯农爱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