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老牛奋耕坝土丰----记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教授杨福存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1-28

  11月中旬,河北省的坝上也是霜重风硬,气温走低。可在坝头高地张北县小二台镇的一处宾馆的会议室中,则是暖意浓浓、座无虚席。

  在这里召开的2019年张北蔬菜产销座谈会上,一位身材高大、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用带有唐山口音并夹杂着坝上方言的普通话给张北县蔬菜种植大户、蔬菜商会会长等参会人员用自己精心准备PPT课件,讲解自己预测出的明年特色菜种植品种的市场行情。

  “哎呀,这老爷子是还是那么硬朗,自己开着电动小三轮拉上了新近种植的特菜来给我们上课。这可是我们菜农的‘财神爷’,你不听仔细了可是要吃亏哟!”小二台乡种菜大户刘库一边做着笔记,一边给一个新入行的小伙子这样感慨着。他口中的“财神爷”名叫杨福存,今年已经79周岁,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张北小二台镇河北农大张北实验站不远的一处路边门脸房,是杨福存在张北的“家”。一间是宿舍、一间堆杂物。前段时间,已经退休的老伴与他一起住,可不久前,她因为身体不好,回保定的家里了,杨福存的生活也就显得更潦草。而房后的一片菜地,却是别有洞天。菜畦平整利落,地头每种蔬菜的编码清晰可见,大棚里各种特菜,长势正好。 “特菜是我现在研究的方向,这些菜附加值高,一旦推广,农民的收入就更高了。”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为了这些菜,杨福存一年中有三百天都在坝上,三个女儿称他是家里的“编外人员”,老伴也笑称他回家是“做客”。

  1990年,国家科委为了推进国家连片贫困地区,张家口坝上地区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专门实施了一项旱地农业科技攻关课题,河北农大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准备选派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到这里建立实验站。而时年51岁的杨福存主动请缨,并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从那时候开始就在这里扎下了根。

  当时的坝上,粮草短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科研人员初来此地,住在简陋的宿舍,喝着咸涩的井水,冬天坝上呼啸的“白毛风”,能把面包车吹得左右晃。张家口地区主管农业的副专员费道说:“张家口坝上地区条件如此恶劣,河北农大的老师们能来这就是伟大的。”

  河北农大的师生苦,但当地群众的生活更苦,由于张北地区属于高海拔严寒区域,当地的主要农业作物就莜麦、土豆、胡麻等几项,而且产量都很低。比如占到种植面积70%的莜麦,当时的最高亩产不过百十斤,一旦遇旱年产量就更少,农民“寅吃卯粮”则是非常的普遍。

  杨福存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推进莜麦增产。当地老百姓贫困闭塞贫困的生活环境,深深地激发了杨福存和同事们的使命感,他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十年!”

  在广袤的原野上,杨福存及同事们与土地进行了最为亲密的接触。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几乎是一天不落地出现在现场。特别是夏天的坝上,虽然绝对温度低于平原区,可太阳紫外线的烈度则不是平原地区可比的。在浓密的莜麦田中,天上太阳晒,地下热气烤,一年少说也要脱上十次八次皮。但杨福存他们这些城里来的文化人似乎比当地老百姓还能耐艰苦,在一系列攻关措施实施后,课题组筛选出了采用氮磷配方施肥,实施合理密植改善行株距离等方法取得了好效果,使得坝上莜麦亩产由100斤提高到200斤,随后又提高400斤。数百万母莜麦1:4的增长,一举改变张家口西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大多数农民群众粮食不够吃的历史,走进了温饱无忧的时代。

  粮食增产的喜悦刚刚爬上眉梢,但一次与老百姓的深度接触之后,杨福存心里却变得沉甸甸的。1994年底,根据课题安排,杨福存和其他两个主持人到坝上各县进行了一次深度调研,他们发现,坝上区域虽然粮食增长了,但老百姓的生活依然不富裕。原因是这里的传统农作物不具备市场优势。农民的农产品卖不出钱,而手中没有钱,老百姓依然什么也干不成。

  能不能改变种植结构,在坝上发展错季蔬菜?没成想课题组的建议立即得到了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1994年春天杨福存就迫不及待地在张北搞起了白菜种植试验。可就在试验最为紧迫的时节,他的右眼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不得不回到保定做人工晶体移植手术,术后视力仅为0.02。可就在此时,杨福存听闻自己小拱棚育苗由于遇到一次倒春寒,全军覆没了。于是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心急如焚地赶回了张北。为了不误农时,同是项目主持人的张立峰教授做了杨福存的“眼睛”和“拐棍”,进行第二次育苗。每天张立峰给杨福存点眼药水及服药,并帮助杨福存克服难关进行播种和育苗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