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双十一“剁手”之后:如何抵挡消费的“黑洞”?(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11-11

  传统集市里,只有顾客表现出强烈的购物意愿,明确要买,摊贩才把压箱底的货物拿出来。而百货公司,谁都可以看一看,随便光顾。百货公司引入到法国后,小说家爱弥尔·左拉,把消费模式转变形容为“奢侈品大众化”。

  阿瑟·米勒在戏剧《代价》里说道:“许多年以前,当一个人心情不舒畅,又没法发泄的时候,他就上教堂,或者去搞革命,总要做点什么。如今,你觉得心情不爽吗?也想不出是什么原因吗?有什么办法解脱呢?买东西去吧!”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流传甚广的买房故事吗?有两个老太太相遇了,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美国。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晚年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

  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中国人习惯了储蓄节俭的日子。美式的超前消费概念传来后,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日子还可以这么过。教科书告诉孩子们,高收入高支出是发达国家的模式,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短短几年内,中国人迅速拥有极大的物质享受,然而依然感到不幸福。消费主义让人更加焦躁,女性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中学时代没有口红化妆品的日子,似乎也那么过来了,没感到不适。大学工作后入了坑,便收不住手,用平价化妆品不够,又去买SK-II等大牌,有了好的,就想要更好的,直到家里囤满了口红。

  很多人开始反思,捧起鲍德里亚、马尔库塞的书,认识到消费如何对人产生异化,如何贬低人的价值。或许你熟读社科著作,熟知消费主义洗脑的伎俩,可是当营销号贩卖焦虑的时候,你真的能抵挡得住吗?

  “消费”大潮之下,还有什么不同的应对态度?今天日本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渴望安逸,没兴趣追求出人头地的成功。高端消费减少,只买生活必需品,斩断对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望,全民进入“低欲望社会”。反正总体物价不高,生活也还过得去。日常要买的东西在便利店和百元店(100 Yen Shop)内解决,衣物去优衣库购置,攀比名牌的现象很少存在。他们不像父辈那样追求LV、香奈儿。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也曾热衷消费主义买买买。游客出国旅行,横扫纽约巴黎的奢侈品店。高尔夫这类高档运动风靡,普通人也要找个机会过把高尔夫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结果经济泡沫破裂,一家家高档餐厅,变成了廉价亲民的居酒屋、拉面馆。新一代的青年既不想赚钱,也不想花钱。年轻人更加注重唾手可得的幸福,很容易感到满足,宅文化盛行。美国社会虽然跟日式“低欲望社会”不同,但同样心态比较平和,对物欲没有那么热衷了。

  在当下,年轻人似乎第一次拥有了消费的机会。老一辈勤俭节约的传统消散,舆论提倡“拼命赚钱,拼命花钱”的价值观,大众消费欲望炽热得烫手。对女性而言,消费主义的洗脑更是猛烈,商家无孔不入地告诉你,用了dior才能算都市独立女性,背上chanel包包才有气场。但这令很多人本末倒置,直接进入高档消费,买名牌大衣、包包,搞得自己打肿脸充胖子,借贷消费。

  跟金钱或消费的欲望战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商家为了建造消费主义的大厦,动用了广告设计、策划、地推等一整个行业的力量,试验了无数个营销方案,千方百计地动脑筋、想办法。如果仅仅看过几部批判著作,便能对消费社会免疫,岂不是赢得太过轻易?

  但在与消费的冲动搏斗之时,至少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在消费的快乐之上,还有创造的快乐。即使身不能至,至少可以心向往之。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