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规模团队的销售而言,需要足够简单,不要绕弯子。“狂拜访、狂上单”这6个字很明确,关键动作(拜访)和结果指标(上单)都有了,态度也有了,就是“狂”。“狂”这个字很有画面感,玩命、拼命、猛,都不如“狂”。 我在美团期间,也没有按行业划分销售人员,而是要求“见门就进”,因为直销真正的专业度就是拜访量,行业的差异性不是壁垒。 小结一下,当时美团先找到了与最终业绩相关系数最高的指标——供给,再通过“狂拜访、狂上单”提高供给数,从而找到了业务规模化扩张的路径。 很多创业公司关注一个问题,销售是自营还是找渠道合作。我对初创公司的建议是,早期老老实实自营打样,真正知道销售效率如何,过程中也能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对于渠道商,创业公司不要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花了很多力气在条款和YY上,最后发现渠道商没有认真帮你销售。原因很简单,因为渠道本质上就是要挣钱,不可能因为你是创业公司、很有前途,就和你“共度时艰”。 产品打磨期,尚未完全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产品也要经常调整,这时候交给渠道商,对双方而言风险都很大。 实际上,这些事情在“千团大战”的时候都发生过。当时团购还不挣钱,有团购公司想:自己扩张需要快速招销售,招完还要培训,培训完也不一定挣钱,既然这样不如找代理。 但实际上代理并不会去真正帮你趟路子,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所以2011、2012两年,我在美团最大的价值就是跟王兴说,我们啥也别干,就做自营。 和你公司本身的情况没有关系,要看所在国家、地区、城市、该行业同类岗位的社会均值收入,这与地方房价、物价、工作性质等密切相关。 制定目标薪酬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某地、做某一工作,多少钱的薪资是有竞争力的,这是目标薪酬。 固浮比,指的是底薪与提成的比例。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固浮比越低、成本越低;但固浮比太低招不到人,要设计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较低的固浮比可以让好坏差距拉大,刺激管理杠杆。 如果能把平均50分的组织,通过管理、系统提升和产品封装迅速提升到80分,中间30分就是企业创造的价值,就是能够赚钱的地方。 费比是指销售和渠道成本占全部营收的比重。没有所谓合理的费比,只能逐步改善、永无止境地去追求。从亏钱,到赚钱,再到巨赚,把多出的钱投入到流量、技术、品牌等等。 美团最开始不赚钱,2012年“狂拜访、狂上单”,一年降了4次销售提成。当时团队怨声载道,但费比降低后,多出来的钱可以用于买流量,买了更多流量后销量就更高,之后有了更大的市场影响力、能拿到更好的供给、要求更高的毛利。销量增加之后,尽管提成下降,但两项相乘,销售人员的总体收入上升,这就是良性循环。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354”更有意义,即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钱。需要付出比同行更多,但是如果能达到要求,就可以拿到有足够尊严的收入。而且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在市场上的身价不一样。 以电销和直销(地推)为例对比,电销的管理难度就比直销低。电销的呼叫中心是相对标准化的,相对更易管理,销售水平偏差不会太多,分布呈纺锤状;直销销售上班就出去跑客户了,管理起来更难,而且销售好坏差别非常大,分布呈金字塔状。 销售管理的规模也决定了管理水平。就像好的技术人员都是在大数据、高并发的情况下训练出来的,销售也是一样。市场上大部分的销售,所面对的潜在客户数都是两位数、三位数,上四位数的很少;活动半径也多在本市、本省,很少遍及全国。而当客户数达到了五位数、六位数,玩法完全不同。规模差距,决定了作业模式和管理水平根本上的差异。 如果你的潜在客户数是五位数、六位数,那么市场上99%的销售满足不了你的诉求,内部也很难培养,必须要外部引进。从哪引进?目前中国To B行业销售相对得到验证和认可的三家公司——中大企业华为毫无疑问是No.1,中小企业是阿里和美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