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闲来垂钓碧溪上真相是什么?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3-11

  生活中常听见“农村妇女”,可从来没听过“城市妇女”;常听到“中年妇女”,没听过“青年妇女”;常听到“妇人之见”,没听过“男人之见”......

  年轻人想凑凑热闹,过过节日,让自己在学习、工作的同时,能变着花样地让自己休闲娱乐一下,但觉得自己不是妇女,所以“抛弃”了妇女;

  已婚的生了孩子的女性,辛辛苦苦一年了。终于有了专属自己的节日,也想让自己释然地放下一切,让自己回归到青春少女时期,在这一天,可以轻松地享受做自己、成为自己!只是自己,而不仅仅是妈妈和妻子,所以“忽略”了妇女;

  还有一部分人,是油然而来的骄傲和自我独尊,发自内心讨厌所谓的“妇女”,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其他皆下品。所以,这类人,更不可能以妇女自称。所以“唾弃”了妇女……

  关于“女生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来源于山大。1986年3月7日。山东大学举办了国内第一届女生节,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此后,女生节成了全国各大高校约定俗成的大学女生节日。而这个节日,严格意义来讲,都被定于3月7日。也就是妇女节的前一天。

  还记得,在大学校园时,所有女生们都乐呵呵地庆祝女生节,而且会不约而同地在3月7日这一天。倒不是嫌弃妇女节,单纯是因为觉得自己未婚,过女生节最为合适。

  大家的本意也许就是简单地适当放松和振奋精神,但各大媒体和商业促销,让这股风越刮越邪,偏离了妇女节的本意。

  妇女节的本意是对辛勤劳动女性的嘉奖和抚慰。而商业促销,让妇女节变成了消费噱头,忽略了背后的嘉奖,变成了纯粹了消费理念。

  昨天上午刚看到中国妇女报的热搜榜呼吁:妇女节不是女神节,下午就看到某事业单位发布了一条公众信息,题名是《***中心祝广大女神们节日快乐!》,左边是明晃晃的女生节快乐5个大字。

  但就概念和定义而言,法律规定“妇女”就是14岁以上的女性,辞书也把“妇女”定义为成年女性的统称。

  也就是说,无论是法律角度,还是术语角度,妇女其实既包含了已婚女性,也包含了已成年但未婚的女性。

  男人永远喜欢18岁,所以有些女性害怕衰老,对妇女这个词汇就有所排斥。很多女性年轻时也不愿意被归入这个行列。

  在她们心中,总觉得一说妇女,就是那种包着头巾的劳动妇女,或者家长里短的中年妇女。只有等到年纪大了,青春已经远离,才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现实。

  简而言之,就是人的心理作用。其实名字没什么问题,但一旦戴上了某些暗示性的意味,就容易被大家心理排斥。

  于是,在大家心理发生纠结的空隙里,某些有企图之心的人,开始投其所好,将妇女节,逐渐演变成讨好高高在上的女神和女王!这个节日一到,就是买买买!就是消费为王!

  紧接着,妇女这个词又被加上一层歧视滤镜,仿佛不结婚,就可以永远当女神,不生孩子,不顾家,只管消费和娱乐。因为一旦结婚,就变成了“妇女”的命!

  说白了,这是一个被网络和商业玩坏了的一个词,一个代称,带着某些人的满满恶意与歧视。就如“同志”“小姐”“闺蜜”“名媛”等等。

  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明确三者间的不同,还要做好不同层面的心理照顾,撇去搏噱头的商业行为和鼓吹女权至上的行为,一切都值得商榷。

  禁止一切以“妇女”和“三八”为字眼的歧视性、侮辱性语言。比如极具挑衅和羞辱性的“死三八”,尤为慎之。

  八九十年代,港剧盛行,里面的脏话数不胜数,而这个词,影响深远,是对妇女节形成最大威胁的一个词汇。

  建议各种剧,禁止带有女性字眼的脏话。对女性,尤其是已婚已育的优秀女性,给予大篇幅的报道,引领舆论。

  目前,大家还有个普遍争议就是妇女节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不如直接改为国际女性节,一来毙掉歧视意味,二来摒弃妇女成见。

  “所以我宁可叫“女性节”还比较好些!起码比较中立些!本来翻译就有问题。应该叫国际女性节,改叫国际女性节就挺好的!”

  此外,禁止媒体和商业过度营销妇女节,很多不良导向,都是由一些媒体和商业促销推动的。规范行为,才能有所作为。

  这半天,全权交给她们,让她们享受该有的惬意生活。而不是放了假,还在一片争论里,百感交集,欲说还休!

最火资讯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