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通过《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为我国文旅产业提出了丰富产品供给、推进消费试点、完善消费设施等九大主要任务。 《意见》提出,我国将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文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今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出台促进夜间旅游经济的发展方案,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成都印发《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天津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安发布《关于推进夜游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显示,近年来,我国夜间旅游参与度高,接受调查的游客中有过夜游体验的占比92.4%。银联商务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全日消费量的28.5%、25.7%,其中,游客消费占比近三成,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有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当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发展夜间旅游经济,不仅是拓展新的消费领域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回首过去几年,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出现了各种扶贫方式: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其中,文旅扶贫是颇受欢迎的一种扶贫形式。 文旅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 例如贵州丹寨,依托当地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四川大邑县,依托安仁建川博物馆群落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等。据国家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设在全国25个省(区、市)的101个扶贫监测点(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为4796人,占脱贫人数的30.4%,通过乡村旅游,使得监测点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123元。 相较于一般的旅游产业,文旅强调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因素,能够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内涵,从而赢得更加广阔的商业市场。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文旅与扶贫工作的结合,为贫困地区“精准”裁量了一个适合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激发了地区的内生动力。这种结合,彰显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在要求,是脱贫工作的趋势所需。胡佳林 2019年7月31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称,对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7家5A级旅游景区进行处理:给予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取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处理;给予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植物园、浙江省温州市雁荡山等6家景区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处理,限期3个月。 近年来,A级景区被要求整改的情况屡见不鲜。11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召开文化和旅游市场整治暨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透露,在今年景区整改提质行动中,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405家受到取消等级处理。 中国A级景区的申报和管理,一直都有一套明确的制度。尤其是代表中国旅游风景区最高等级的5A级景区,申报更是有着严格程序,评级需要经过充分论证和审核。然而,由于以前景区评级管理缺少退出机制,A级景区成了“终身制”,一些景区在申请A级景区时,不惜投入巨额资源,当申请成功、拿到“金招牌”后,却管理松弛,服务质量下降,将游客体验抛之脑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