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小学时代的作文本。是写好之后,再誊抄在本子上的假期作业。点评最好的几篇,都是和家人相处的故事。 那些属于14岁小女生的种种,被永久地、仔细地珍藏了起来。但更多的属于记忆的东西,散在风里,如果不用力记住,不想方设法留下来,它们可能会越飘越远。 经过三个月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做出的音频样本,距离李杨的设想还有一些差距。技术的调试需要时间,但更大的难度却存在于非技术层面。 为了评估这件事在技术之外的可行性,阿里巴巴罗汉堂找到了北师大的心理学家唐任之慧,在工作和研究的过程中,她接触到许多失独家庭。她形容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最痛的痛。」 李杨总是表现得平静。在说起女儿时,她的声线里还是会带着笑意,和所有母亲在聊起女儿时一样,好像陈瑾只是出去玩了一趟,她很快就会回来。而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平静」其实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压抑。 她解释了人们失去挚爱后的疗愈过程,通常分成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协商,沮丧和接受。在「协商」的阶段,人们会企图通过一切方法,让时光倒流,回到悲剧发生以前。 她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用技术满足李杨的要求,让她能够重新听到女儿的声音,甚至习惯于被技术还原出来的「陪伴」,这些是否会影响她的疗愈? 而李杨想要实现的,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至亲离世时,最迫切的渴望。在这背后,如何在技术落地和社会伦理中实现平衡,则是永恒的命题。 和所有的技术一样,AI最终需要作用于人。如果「还原」已逝亲人成为一种作用于失独家庭的新可能,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让它成为辅助疗愈的手段,而不是让失去亲人的人沉溺在被技术还原出来的陪伴中,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唐任之慧提出了一个想法。调查显示,我国大约只有20%左右的失独者接触过心理疗愈,只有8.5%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哀伤辅导,72.3%的失独者希望能够建立失独父母心理援助机制。在这个数据之外,更大比重的失独家庭只能仰仗于时间的力量,慢慢从伤痛中走出,甚至永远走不出。如果可以用逝去亲人的声音合成安慰、鼓励的话语,起到心理治疗的效果,对于失独父母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他提到了英剧《黑镜》中的一个故事:玛莎的网瘾男友艾什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了,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假艾什」。一开始,假艾什只存在于玛莎的社交软件里,只能打字聊天,或者语音通话。再后来,玛莎花了更多的钱,购买了一副和艾什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他有艾什的外貌和声音,思维和习惯,甚至更好——人工智能在不断自我学习和迭代,假艾什逐渐向玛莎心中的完美男友靠拢。但他终究只是根据艾什在网络上的痕迹模拟出的完美的影子。 在第一次会面时,阿里团队最担心的问题,是技术究竟能否帮到这位母亲。聂再清反复提醒李杨,「你要想清楚,如果你再有第二个孩子,他长大到两三岁,看到家里有这么个东西,她可能每天会跟你说话,也会喊你妈妈,你要怎么跟第二个孩子解释这一切?」 李杨的回答则让团队下定决心,一起做一件在国内还没有人做过的事: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原已逝亲人的音频,以达到告慰生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