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杨的想象里,她可以带着AI陈瑾去任何地方:去咖啡馆,去济州岛看海,去澳大利亚,那里有懒懒的考拉和蹦蹦跳跳的袋鼠,或是土耳其,乘坐热气球看风景……她们可以一起旅行,一起说笑和分享美食,就像以前一样。 比如,用亲人的声音合成一个类似Siri的交互软件。它可以用逝去亲人的声音告诉你,今天天气是多少度,出门需要穿什么衣服,甚至可以用亲人的语气对人进行安慰和劝导,帮助家人慢慢从悲痛中走出来。 据社科院的研究,中国目前至少有100多万个失独家庭,而根据卫生部的数据,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6万的速度在增加。 她的女儿陈瑾因为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离开时,还不到15岁。一些小小的举动,或许可以填补缺位。直到现在,李杨去咖啡馆时,会为女儿也点上一杯美式咖啡。这是她们共同喜欢的口味。女儿还在的时候,偶尔会在放学后去李杨办公的地方玩,那里有一家咖啡馆。陈瑾是个外向的孩子,去了几次之后,就和里面的哥哥姐姐混熟了,大家会送她咖啡喝,送她甜品吃。 陈瑾爱吃,也会吃。生病后,很多东西都吃不了了,她的爱好就变成看吃播。这是儿童病房里的孩子们共享的爱好。癌细胞和化疗让他们口唇溃烂、吞咽困难,他们会看大胃王的吃播,或是在外卖软件上添加很多食物到购物车里,但不下单。吃不进嘴,看一看也好。 女儿喜欢旅游,但因为生病,哪里都去不了。戴上两层口罩去家附近的幸福里文创园区逛一逛,都是一场冒险,何况是长途旅行。李杨答应过,白细胞到二点几三点几的时候,就去济州岛。落地签,很方便,玩个两三天,就回来接着化疗。但顾虑很快又出现了,万一旅行的过程中发烧了怎么办? 在李杨的描述里,女儿总是懂事的。她从来不因为无法出去玩而表现出不快,总是说,那就治好了再去吧。 女儿生病后,这个精致的上海女人开始有了白头发,她没有心思再打扮自己。生活的秩序随着疾病和死亡被打破,即使是最普通的愿望,最终也只能停在许下的那个时刻。 她想,如果可以把女儿带在身上就好了。那可能是一个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小设备,也可能是一个手机上的APP,可以跟她打招呼,聊一聊当天的新闻,家里的趣事,而这一切都是以陈瑾的声音和思维方式展现出来的。 在李杨的想象里,她可以带着AI陈瑾去任何地方:去咖啡馆,去济州岛看海,去澳大利亚,那里有懒懒的考拉和蹦蹦跳跳的袋鼠,或是土耳其,乘坐热气球看风景……她们可以一起旅行,一起说笑和分享美食,就像以前一样。 9月,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收到了来自李杨的一条求助私信:「你好,我有一件事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我女儿已经故去,但我非常思念她,我是否可以把她的照片和视频发给你们,制作成以她的形象与我互动的软件?」 这是出乎她意料的结果。她原本以为,运营微博的都是机器人,没有人会真的看到那条消息,与其说是一项请求,那更接近一个情绪的树洞。因此,在收到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邀请时,李杨毫不犹豫请了假。不久,她带着女儿的手机和日记本,从上海前往杭州,见到了首席科学家聂再清博士。 聂再清能够理解李杨的心情。五六岁的时候,宠爱他的奶奶去世了。老人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聂再清对她的印象只能残存在记忆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会慢慢淡去,但思念不会。 在和聂再清团队会面的近三个小时中,李杨的期待值被一次次削弱。聂再清告诉李杨,以现有的技术,要达到她理想中的效果,非常困难。 很少有人会在亲人在世的时候,刻意留下影像资料,以备后续的需要。而清晰的录音实现是个性化语音合成技术(TTS)必备的素材。但试图将已故亲人的音频合成为AI,李杨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人。 2016年,James Vlahos的父亲查出肺癌晚期,医生告知家人,他只剩几个月的生命了。James安排父亲利用这最后的几个月大量录音,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并用多达9万个词的语料库训练AI。这个聊天机器人,和一个被命名为「dadbot」的手机程序,赶在父亲离世前完成。后来,每当思念父亲时,James就会打开那个程序,和「虚拟父亲」聊上两句。有时,「虚拟父亲」还会唱上两句,这对James和他的家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