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酒店系,以及政府背景的“国家队”;按运营模式划分,可分成集中式、分散式和服务式公寓三类。 9月份,蛋壳公寓最先被报道,称其最快于今年赴美上市,拟募资金额为6至7亿美元,并将有望成为长租公寓海外第一股;随后据外媒报道,自如正在考虑在2020年于美国上市,拟筹资5亿至10亿美元。 正当各大媒体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猜测时,不料临时“杀出”一个青客公寓。美东时间10月7日,公寓抢先递交赴美IPO招股文件,拟募资金额为1亿美元,并于美东时间10月25日更新了招股文件,预计11月5日挂牌上市。 与自如不同的是,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在25日公寓更新了招股文件之后,美东时间10月28日,也递交了赴美IPO招股书,本次IPO计划募资至多1亿美元,由花旗集团、瑞士信贷和摩根大通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随着长租公寓的不断“爆雷”,以及融资的进一步收紧,长租公寓品牌从一级市场直接获取融资的机会将变得更少。10月份仅有蛋壳公寓一家获得了1.9亿美元的D轮融资。 而IPO则是快速获取融资的康庄大道,促使企业可以转向二级市场直接融资。在长租公寓行业早期的风险资本投资里,房源数量是投资人最为看重的指标:只有规模够大的品牌才能拿到融资,而融资之后还需要继续扩大规模,以支撑再下一轮的融资。 相比于擅长社区运营的集中式长租公寓品牌,擅长规模运营的分散式长租公寓品牌,或许更能符合资本对于这种规模扩张的需求。 青客、蛋壳公寓分别递交的招股书财务数据显示,青客公寓2017财年、2018财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3亿元、8.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17%,2019财年前三季度则为8.98亿元人民币;蛋壳公寓2017财年、2018财年的营业收入则分别为6.57亿元、26.75亿元,同比增长307.15%,2019财年前三季度则约为50亿元。二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租金和服务费,其中租金收入占比达90%以上。 青客2017财年、2018财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45亿元、5亿元,同比增长104.08%,2019财年前三季度则为3.73亿元;蛋壳2017财年、2018财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72亿元、13.69亿元,同比增长403.31%%,2019财年前三季度则为25.16亿元。 从营收和净亏损来看,蛋壳公寓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青客公寓,背后其实是规模扩张的较量。行业马太效应之下,市场规模的大小,仿佛成为了能否活下去的检验标准。 青客方面,截至2019年6月30日,运营房间数合计约为9.69万间,同比增加超过30%;其中已出租9.33万间,可供出租3523间,从2017年9月30日到2018年9月30日,公寓签约数目增加了99.4%,从2018年6月30日到2019年6月30日,公寓数量增加了16.4%。 蛋壳方面,截至2019年9月30日,运营房间数合计约为40.67万间,其中39.19万间已向公众开放,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增长了166倍,房间数量为青客的4倍有余。 规模扩张的程度越大,只要盈利的模式仍未进阶,伴随而来的净亏损也将越大。即使长租公寓品牌成功走上了上市融资的道路,也不能忽视行业本身存在的运营风险问题,比如“租金贷”、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等。 在IPO招股书中,青客公寓称公司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为有需要的客户提供分期租金贷款。租户可以向公司的合作机构申请分期租赁贷款,预付一定租期的租金,并享受预付租金的租金折扣。 北京时间11月5日晚间,青客公寓(US: QK)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了“长租公寓上市第一股”。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上市前的3天,青客公寓将此次IPO的发行规模从此前的52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票)“腰斩”至270万股ADS,发行价价格也位于询价区间下限的17美元。其最高募资金额也从原本的1亿美元减少至约5000万美元。 除了格外引人关注的上市动态之外,10月份,长租公寓行业的开业与“爆雷”事件仍在继续。据观点指数整理,共有4家长租公寓品牌“爆雷”,原因皆为资金链断裂;在开业的项目中,不乏有“国家队”、地产系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