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他胸怀似大海,意志如钢铁,从不轻易流泪,哪怕为革命牺牲6位至亲,他都会选择将悲痛深埋内心,化悲愤为力量。 与此同时,毛泽东又有情感丰富,柔和细腻的一面,一生之中多次流泪,他自己曾亲口说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 毛泽东的晚年是他流泪最多的时候,往往是见到一个人、听说一件事,甚至读到一首词,看到一部电影……都会触发他敏感脆弱的内心,让他潸然泪下。 一开始,毛泽东看得津津有味,十分投入,可当银幕上出现一幕镜头时,毛泽东问了身边保健医生一句话之后,突然禁不住老泪纵横,痛哭失声,不能自已,电影被迫中断放映。 毛泽东看的到底是哪一部电影?电影中的那一幕镜头如何勾起了他的伤心往事,以致痛哭失声,不能自已?晚年毛泽东为何内心如此敏感?他还有哪些不知为人的“哭泣”经历?今天,罗敷媚带大家一起回顾晚年毛泽东看电影,突然痛哭失声的经历,走进一代伟人的内心世界。 传统佳节,正是家家团圆之夜,尽管当时的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很多家庭也不能幸福团圆,但四处响起的鞭炮声、孩子的欢呼声,还是在宣告,这是一个新年。 春节,这个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节日,在1976年显得那样冷清,无论是气温还是现实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每个人的心头都很沉重,没有多少快乐,毛泽东也不例外。 寒冷的冬夜,天空星光黯淡,周恩来去世带给人民的巨大悲痛似乎还没有消散。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住处外一片昏暗,只有一排整齐的路灯闪着微弱的亮光。 过年了,毛泽东也想吃点好吃的,工作人员也想给毛主席做点好吃的,可现实不允许,也不能——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吃不下别的东西。 进入1976年的毛泽东,身体到了极其衰弱的程度,他行走极其困难,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床上躺着就是在沙发上坐着,不仅失去了“衣来伸手”的能力,就连“饭来张口”也十分困难了——他的牙齿早已不能吃硬东西,吞咽功能也很弱,只能靠人一点点喂食。 除夕夜,毛泽东像往常一样侧卧在床上,由生活秘书张玉凤一勺一勺喂着,吃了一点武昌鱼和米饭,就摇摇头,让张玉凤把饭菜都端了回去。 吃完饭后,毛泽东说想到客厅坐坐,听听外面的鞭炮声,工作人员慢慢搀扶他下床,把毛泽东送到客厅,坐在他会客时的那个大沙发里。 毛泽东坐下后,把头靠在沙发上休息,这几步的距离已经耗了他不少精力,他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张玉凤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也安静地站在一旁。 中南海虽然没有燃放鞭炮,但仍能隐约约听见远处的鞭炮声,看着眼前日夜陪伴他的工作人员,毛泽东抬起手,张玉凤赶紧探身靠前,认真聆听。 过了一会儿,院子里响起一片爆竹声,给这个冷清的地方带来了一丝春节的喜悦。毛泽东坐在沙发上,听着这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瘦弱而苍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汤晓丹《难忘的战斗》是上海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的电影,改编自孙景瑞小说《粮食采购队》,由着名导演汤晓丹执导。汤晓丹的作品都很出名,曾导演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等,深受观众欢迎。 电影主要剧情是1949年,我军解放了南方某大城市,国民党特务陈福堂以富国粮行总经理的身份潜伏下来,妄图控制该城市的粮食供应,制造混乱。我军管会购粮工作队队长田文中带领队伍深入粮区发动群众,粉碎敌人“粮食战”的阴谋诡计,最终擒获潜伏特务陈福堂。 但是,另一名隐藏更深的特务——富国粮行的账房先生打死了我解放军战士赵冬生,而且未被我军识破,他继续潜伏下去,酝酿着更大的阴谋,预示着战斗仍将持续下去! 张玉凤等人扶着毛泽东去了放映室,电影准备好之后,毛泽东让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留下陪他看电影,其中就有他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 电影开始放映了,一开头就是解放军入城的画面,全城百姓载歌载舞,捧着鲜花,敲着锣鼓,打着横幅,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气氛十分热烈,场面也很感人,人群中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格外显眼。 吴旭君是福建人,1932年7月生,后来在上海国防医学院护理科读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吴旭君还是一名学生,毛泽东知道吴旭君的经历,所以才有此一问。 吴旭君愣了一下,她没想到毛主席记忆力这么好,还能清晰记得自己在上海学习,而她当时确确实实参加了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仪式,便点头回答说:“是的,主席,有我。” 吴旭君则不然,毛泽东的哭泣让她感同身受。这部电影的开头让她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想起了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她从1953年来毛泽东身边工作,当时的毛主席精力旺盛,体格强健,什么病都没有,现在却病魔缠身,英雄迟暮,连走路都要人扶,该是多么落寞啊! 吴旭君这一哭,更触发了毛泽东的敏感情绪,他泪如泉涌,痛哭失声,张玉凤等工作人员受到感染,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跟着哭了起来,整个会场哭成一片……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在与民主人士的一次谈话中说过,“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是人民解放军”,意思是说新中国开国建国,主要是依赖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胜利,而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毛泽东熟读历史,自然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一向强调人民军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曾说过自己最得意的两件事,一是跟蒋介石斗了一辈子,把蒋介石打到了海岛上;二是坚持敌后抗战,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毛泽东之所以有如此“得意”的战绩,靠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靠的就是群众路线。当他看到群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画面,联想到当初自己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与群众的鱼水深情,顿感骄傲和自豪,他的哭是对人民军队胜利的欣慰之哭。 1976年正值多事之秋,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文革”进入了第十个年头。文革之初,毛泽东曾很自信地说“要以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乱了敌人,教育了人民。” 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毛泽东发现这场运动的进程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乱是乱了,却没有带来理想中的治,乱的是敌人还是自己?是不是有人在浑水摸鱼?毛泽东也很迷茫。 现在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还是那种鱼水之情、血肉之情吗?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捣乱之下,军民之情或许还不如解放之初,一旦自己离去,这支军队、这个国家该走向何处?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毛泽东无比伤感,国家前途未卜,更让他无比担忧,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了,只有空留伤感而已,他的哭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哭。 考虑到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感情,以及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工作人员并未第一时间告知毛泽东这个噩耗,直到有关方面把周恩来讣告的样稿交给毛泽东审核定稿时,工作人员才不得不借为他读报纸的机会,将周恩来去世的消息告知毛泽东。 这个陪伴了自己一生的战友终于先自己而去,让毛泽东深受打击,接连好几天,他都没有从悲伤情绪中摆脱出来,工作人员每一次给他读外国政府和元首发来的吊唁函电,毛泽东都要忍不住流泪,以至于后来工作人员不得不停下这种做法。 遥想当年,自己和周恩来那么年轻,两人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演绎了一场又一场《难忘的战斗》。如今,自己和亲密战友阴阳两隔,看到这部《难忘的战斗》,毛泽东联想起昔日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难抑伤感,他的哭对亲密战友周恩来的悼念之哭。 1976年的毛泽东,病魔缠身,即将不久于人世。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晚年的他经常对别人说“自己不久也要去见马克思了”,似乎看淡了生死。 但毛泽东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到了晚年,毛泽东的身体健康不断恶化,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情感,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柔弱,时常睹物思人,感时伤怀,这是所有暮年老人都容易有的情绪,毛泽东也不例外。 吴旭君从1953年便来到毛泽东身边担任保健护士,一转眼就是20多个年头,从20出头的小青年变成了40多岁的中年女性,而自己从年富力强的中年变成了垂垂老矣的老者,甚至将不久于人世,想到这里,毛泽东难掩内心脆弱,痛哭失声,他的哭是对个人健康的伤怀之哭。 雷锋是湖南长沙人,不仅是毛泽东的老乡,也是毛泽东亲自树立的榜样。毛泽东一生曾六次讲雷锋,两次公开观看《雷锋》电影。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掀起了一股全国学习雷锋的热潮,3月5日因此被确定为“全国学雷锋日”。 毛泽东很喜欢看电影《雷锋》,他曾两次在公开场合观看过电影《雷锋》,还亲自接见过雷锋的演员。晚年时,毛泽东第三次观看电影《雷锋》,这一次他看哭了。 有一天,毛泽东对张玉凤说想看电影《雷锋》,张玉凤很快安排好,和另一名工作人员孟锦云一起陪着毛泽东在放映室看《雷锋》。 一开始,毛泽东的情绪还很正常,当荧幕上出现风雨中雷锋送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回家的画面时,孟锦云悄悄看了看毛泽东,他看得那么聚精会神,简直是一种入迷的神态。 画面中,雷锋把自己省吃俭用、辛苦积攒下的200元钱给人民公社送了过去,公社的同志说什么也不肯收,这个时候,画外音传来了雷锋的声音: 毛泽东这么激动,让张玉凤和孟锦云有些意外,她们不太理解为什么毛主席看《雷锋》会如此动情,这可是一部看过好几遍的老片了,毛泽东为何如此投入?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动情,是因为雷锋这番感人肺腑的话触动了他的内心,毛泽东看到的不只是青年雷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他更在雷锋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年轻时的毛泽东曾经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自己到底应该爱谁,到底该为谁服务? “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电影《创业》以“铁人”王进喜为原型,反映新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历程。1959年,石油工人周挺杉率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心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专家工作处处长冯超、总地质师章易之都在走修正主义路线,被“贫油论”束缚,无所作为。 周挺杉带领同志们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导,与“修正主义路线”代表冯超等人进行坚决斗争,他们克服了苏联背信弃义、冯超处处设陷阱等困难,终于为国家拿下了面积大、产量高的创业油田,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原油自给。 《创业》公映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观众无不为中国石油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震撼,但江青看后却暴跳如雷,认为这个影片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有严重错误,下达了3条禁令,罗织了“10条批评意见”,对影片进行封杀。 毛泽东看过信后感觉很奇怪,一部反映石油工人创业的电影,能有多严重的错误?惹得江青搞出“10条批评意见?”他决定亲自看一看。 电影一开始放映,毛泽东就被影片内容深深吸引了,电影以“铁人”王进喜其人其事为原型拍摄,而毛泽东对王进喜的事迹很熟悉,他看得很投入,一句话都不说。 电影中,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所有专家,断绝了对我国的石油供应,使我国面临空前困难,后来我们发现了大油田,需要进行钻井作业。面对上千斤重的钻井设备,没有机器只能靠人抬,这时有人泄气了,不敢动手,主人公周挺杉鼓舞伙伴们说: 毛泽东为什么会流泪?因为他被石油工人的战斗事迹深深震撼了,他最欣赏的就是这种不怕牺牲、奋发图强的精神,就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中华民族艰苦创业、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拨动着他的心弦,激荡着他的胸怀,让他潸然泪下。 毛泽东是人民领袖,有着坚定信仰,有着钢铁意志;毛泽东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毛泽东又不是普通人,他每一次“哭泣”都饱含着对国家、对人民、对战友的深切感情。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伟人情怀,让毛泽东产生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至今仍深深为人民敬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