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分是跨界平台的合作。近期阿里影业联合饿了么,推出了“影院卖品外送”业务。影院通过饿了么平台,搭建线上售卖的渠道,利用饿了么的线上售卖和外卖送货物流进行院线卖品线上销售。 据了解,目前万达影城、太平洋影城、博纳影城、金逸影城、苏宁影城、恒大嘉凯影城等近20个影管公司已与阿里影业达成合作意向。用疫情期“万物皆可云”的语境解释就是,院线开始“云卖货了”。 虽然在尽量减少损失,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一个高效且可持续的方法,疫情还未离去,黎明尚未到来,影院方等待的曙光还埋在云层里。 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处在清空状态,院线排片安排处在荒芜状态,3月份市场上能够进行放映的电影有多少尚不可知。如《夺冠》《唐人街探案3》等原本预定春节档上映的大体量电影,背后出品公司众多,票房市场上求稳不求快,对档期与票房反馈有着一定要求,影院复工初期上映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成本来讲,影院开业就要开始计算营业成本,放映设施、人工成本、物料宣发成本等,同时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况,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1万多家电影院,每个电影院平均提供50个就业机会,全国从事电影院行业的服务人员达到30-50万,包括保安保洁、设备零食采购供应、工程物业修理保养、电影制作发行等,影响的人群达到100-200万。要达到正常运营的情况,影院周边的餐饮休闲设施也需要运营起来,牵涉到的人群远比预想中多。 而根据官方公布的复工准备指引,影院需要进行全面的消毒,隔排隔座售票。在维持票价不变的基础上,电影每场观影人次人为降低,想要达到正常收入水平,只能选择增加放映场次,但这显然是一个入不敷出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消费市场的反应。虽然业界一直预估,疫情结束之后各个市场必将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红利,但是这个红利迎来的前提是“疫情结束”。近期内,消费市场对各行业复工都存在一定排斥心理,电影消费虽然逐渐成为年轻人群的主要消费方式之一,但是并不属于必要消费,尤其影院这类空间封闭、人流密集的线下消费场所,消费心理很容易被疫情风险冲散。 同时,疫情期间线上******市场迅速增加,游戏、线上影视、短视频等用户流量爆发,不难预料,比起冒险进行线下消费,一部分人群仍会选择维持“云端生活”。 那么剩下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推着各大院线公司被动洗牌,谁能等到春天来临?万达电影、横店影视等龙头影投院线尚且能支撑过这场灾难,但是中小型影院就在面临大考。 据了解,2018年以来,国内近2000家影院被迫关停,不少影院都处于亏损运营状态,而不少三四线城市小影院通过春节档支撑绝大部分业绩收入,这次疫情过后,一部分影院或许被无声地留在了2020年这个春节。 生活要继续,影院复工是一个必然发生的事情,只是不是现在。海市蜃楼出现了,也意味着终有绿洲的存在。 封面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封面号平台的观点,与封面号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封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