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7部电影“消失”、全国影院陆续宣布关闭,到今日(2月28日),电影产业已经停摆了36天。 近一个星期,舆论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影院准备复工的消息。2月23日#影院复工准备#等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该话题迅速挑动了公众疫情下紧张的神经,阅读数达到3.2亿,“电影院都敢开了?” 而线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的建议》。建议中影院复工的放映设备、放映间温度、湿度等提出具体要求,如对影院空调系统进行清洁消毒、配置3D眼镜消毒设备等,并建议仔细排查放映间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放映。 这虽然只是一个“复工准备工作建议”,并不是真正的影院复工通知,但是公众从这份建议里感受到了院线乃至整个电影行业对于复工的跃跃欲试。这种“建议型试探”迅速遭到了排斥,“电影院倒也不必要这么着急开门吧,密闭空间人群密集,传染可能性很高”。 但是官方的“复工准备建议”并未停止,三天后(2月26日)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1.0版)》,指引中提出了影院复映初期需要进行隔排隔座售票、消费者实名登记、工作人员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测量等要求。 依旧只是一条复工指引,但却直接激发加深了公众对影院复工的抵触情绪。2月27日,北京市政府官方对影院复工进行回应,表示北京影院尚不具备开业条件。而深圳多家影院也表示尚未收到复工通知。 但是对于院线和电影产业而言,这个复工消息像沙漠中的人看见了一座虚无的绿洲一样,海市蜃楼美丽又残忍。 现在国内院线处境如何?从票房层面而言,春节档临时撤档、二月原本热闹的“奥斯卡季”被迫流产,三月院线市场动荡不定,损失了多少票房收入? 仅以2019年为参考,2019年第一季度票房(包括春节档)达到187亿,比2018年相比下降16亿左右。2020年春节档一度被称为“史上质量最强春节档”,二月进口电影中也不乏《多力特的奇异冒险》《婚姻故事》《小妇人》《刺猬索尼克》等商业IP电影,三月原计划中也有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等电影,2020年国内第一季度电影票房保守估计不会低于2019年。 那么从营收层面,187亿票房能给院线们带来多少收益?从万达电影、横店影视、幸福蓝海、金逸影视四家龙头院线国内院线由于市场冷淡、观影人次下降等因素,处在“看天吃饭”的状态,大部分公司都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但是四家公司公司累计营收也达到59.59亿。 而这其中院线的营收可以大致分为票房收入、卖品收入与广告收入。以万达电影而言,其观影收入与广告收入毛利润一直不稳定,2018年年报显示,万达电影观影收入、广告收入和商品、餐饮销售收入毛利率分别为10.33%、68.6%和59.67%,其中商品餐饮销售是最具盈利能力的业务。 换句话说,大部分院线在票房收入之外,是靠影院内爆米花、可乐等零食饮料、餐饮休闲收入、电影衍生品销售为支撑的。 而在今年电影市场停摆,院线无电影放映的情况下,大部分院线也选择以影院卖品为突破口。2月开始,全国各地影院陆续开始低价售卖爆米花、烤肠、可乐、雪糕等囤积卖品,推出零食秒杀、货物清仓等活动,以自主配送或者外卖平台合作等方式进行销售。 2月18日,万达电影、金逸影视等院线陆续宣布将展开电商业务,通过当地影城微博或微信,公众可以进行线上购买,选择多款零食大礼包。 这无疑是院线停摆良久,穷途末路之时作出的自救行为。通过卖品的低价售卖尽量获取收入,减少成本损失,但这些收入相对于Q1整体营收的缺失显然是杯水车薪。 外界也对电影市场与院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帮扶。一部分来自官方,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台了补贴举措,如北京市对今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未能如期上映的京产影片,给予一次性宣传发行补贴,对今年春节前后处于集中创作期、受疫情影响而暂停的重点项目,给予创作制作特殊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