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文亮和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医护情况类似,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做好相应的防护,是导致医护感染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被感染的医护,又有可能感染其他的医护和患者。 但是在疫情已经很明了,“人传人”的风险广为人知之后,由于全民恐慌的抢购,很多在一线面临高风险的医护人员,没有充足的防护。 医护人员发病最多的武汉协和医院,在一月底出现防护物资紧缺,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以医院或个人的名义募集防护服、口罩。“协和医院Do先生”在微博上说,医院物资“不是告急,是没有了”。 澎湃新闻曾经报道过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一名医生,该医生负责给病人采样,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查。因为每天需要从门诊和病房采样100多份,与其说是要面对病人的气道,还不如说是要与病毒一次又一次地对视。在连续采样5天之后,该医生出现了发烧症状,随即被隔离。但是,该医生说,防护面屏、眼罩、N95口罩、防护服,一样都不少,都是按规范穿戴,但是没有鞋套,猜测可能是“病从脚入”。 说到病毒核酸检查,这也是一个增加感染风险的因素。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对病毒量太少的样本,检查结果就会显示假阴性。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需要反复多次检查,无形中就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和感染风险;然后,如果两次检查结果都显示阴性,患者就可能被误认为没有感染,如果因此放松了警惕,就给周围的人带来感染的机会。 不过,这个情况目前有所改善。在湖北等地,已经修改了诊断标准,如果CT检查认为是新型肺炎,即便核酸检查没有显示阳性结果,患者还是会被作为确诊病例进行治疗。 有一件事大家应该清楚,在病毒面前,医护并不是有特殊保护的天使,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着血肉之躯。 躲在“长城”后面的吃瓜群众,其实被病毒感染的危险性并不大,并不需要N95口罩。所以,在医疗防护物资缺乏的紧急状态下,负责任的媒体都会说:把N95的口罩留给医护人员。 根据卫健委的数据,中国每千人口医生和护士数分别为2.59人和2.94人。按照医护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计算,如果吃瓜群众平均每人少用一个N95,每个医护人员就可以多有15~20个口罩。 面对病毒,这不只是医护的战争,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战争。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也许渺小,但是却可以堵住病毒无孔不入的攻击。 在海南省,一名确认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在医院输液时多次往地上吐口水,并且无视医护的劝阻。随后,两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该患者也被举报到公安局。 这样不尊重医护、也不尊重自己的例子可能是少数,但有时候,对医生的尊重和膜拜,如果所采取的是不恰当的姿势,也会陷医生于危险。 黄朝林,这是一个真实的名字。这个名字出现在《柳叶刀》的一篇论文作者名单了,这是一篇关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41个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报道。 金银潭医院是武汉唯一的传染病医院,也是第一家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在抗击新冠肺炎中,金银潭医院就是前线中的火线。 黄朝林是金银潭医院的业务副院长,他的抗疫战斗从2019年12月29日开始,此后一直没有回过家。 但是,就在1月22日,黄朝林的身份从医生变成了患者:他生病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检查为阳性。 仔细回忆之下,黄朝林认为唯一暴露于感染的机会只有一次,发生于之前的某一天晚上11点。当时他完成了一天的抢救工作,褪去了防护服,取下了长时间戴着的N95口罩。他想让因被口罩挤压而发痛的面部恢复一下,也想吸几口新鲜空气。 突然而至的不只是新鲜的空气,也有一对30多岁的男女,扑通跪在黄朝林面前。黄朝林赶紧弯腰把他们扶起来,一问才知道是某危重患者的女儿女婿。黄朝林无法将刚摘下来的口罩戴回去,因为这对夫妻分别拉住了黄朝林的两只手,仿佛那就是危重患者的救命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