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西贝,截至 2 月 9 日,全国 367 家门店中,223 家闭店。5 家只开堂食(主要为机场店),29 家有堂食 + 外卖,110 家仅有外卖。 比如星巴克,全国超 4200 家门店中,有超过半数的门店暂停营业,但仍有 2000 左右家在营业。 比如麦当劳,截至 1 月 31 日,除了湖北地区、部分景区和交通枢纽餐厅,有近 3000 家餐厅在正常提供服务。 一般来说就是 2 点,一是担心食物在处理的时候不得当,可能会有病毒(不过只要食物煮熟了没关系);二是担心店里人多,会不小心被传染。 就拿星巴克来说,咖啡师基本上不用跟食材有所接触,只要按照标准流程生产就行,基本不会有差池。同样的,像麦当劳、肯德基也是如此。 而且,星巴克的食物生产只需在柜台完成即可,对用户来说,是相对比较透明。在食物生产环节,用户基本上可以放心。 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除非是去星巴克谈事情或者工作、学习,不然都会选择外带,而非堂食。 用户只需要在小程序下单,然后到店里的“啡快”货架拿货就可以了,这样的流程本来就能减少人员接触。 而星巴克在这次疫情期间,还对“啡快”进行了升级。以前的“啡快”就是在咖啡柜台的一侧,用户需要进店走到柜台再拿。 甚至,有些门店直接把取餐口安排在门口处,用户直接在门口的小桌上扫码下单、取走咖啡。这操作,不管对店员还是对用户,其实都是比较保险的。 所以,可以看出,星巴克之所以能不关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服务上能适应疫情期间的特殊要求。 疫情期间,即便大部分地区的星巴克门店暂停营业了,啡快和外卖业务都一直没有停掉。同样的,麦当劳在疫情期间几乎没有停止营业,堂食和外卖都正常进行。 不管星巴克是否营业,租金成本、部分原材料成本(比如不易过期的咖啡豆、牛奶)等是已经支出的,为固定成本。 但是如果营业,能耗成本、折旧与摊销成本(机器损耗)、还有人工成本、部分原材料(比如沙拉等易过期的原材料),单店每天的成本“轻轻松松”上万。 星巴克外卖和啡快的数据看不到,但是据统计,星巴克外卖收入约占总收入 15%,正常情况下大概是几千快,就算疫情期间增加,也并不够覆盖成本。 根据员工爆料,麦当劳一个门店开业需要每天 10 多个人上班,还有轮班经理,餐厅的各种设备也要开启。而且麦当劳的熟食较多,意味着原材料成本更多。 然而我根据饿了么 2 月的销量情况计算了一下,截至 2 月 10 日,某店外卖收入大约是 7 万左右,平均每天不到 1 万。加上美团(该店销量不到饿了么的 1/10)和堂食,单店 1 天的收入大约就是 1 万多,根本回不了本。 @老王必修课 根据财报算了一把,海底捞 19 年上半年单店每天收入才 1761 元,即使疫情期间点外卖的人会更多,也覆盖不了为了做外卖多出来的原材料、人工等成本。 所以说,照常营业的星巴克、麦当劳真的并不赚钱。那么“不赚钱”的星巴克们,营业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因为疫情的影响门店大批量闭店,星巴克们势必会面临过剩的存货问题。比如星巴克的咖啡豆储藏,星巴克应季款、特别款杯子的库存积压等。 这个时候保留一部分门店正常营业,配合线上点单到点取餐的啡快以及外卖业务,能够帮助解决店内过剩的存货问题。 除此之外,星巴克为降低存货带来的损失,大大减少了烘焙类产品的制作。可以看到的是,早上九点半,很多门店的烘焙类产品已经售罄了。 麦当劳的原材料储藏时间极短,如果坚持营业,就要持续进货;如果临时停业,会造成食材的极大浪费。 星巴克、麦当劳等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对这些品牌已经产生依赖。停业对企业本身造成的影响毋庸置疑,同时对用户也有很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