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的一天,庄河市青堆子镇农民张宝粟起了个大早,匆匆赶往庄河市文化馆。一楼展览厅的门开着,他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看到自己多年来创作的雕刻、篆刻作品挂满了偌大的展厅四壁,他惊呆了。正在展出的由中共庄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张宝粟雕刻篆刻作品展”,是庄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大连市非遗中心项目之一、他数十年雕刻生涯中第一个作品个展。张宝粟的喜悦难以言表。 张宝粟开过拖拉机,做过会计,也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直至机构改革后回家务农,生活起起伏伏,雕刻一直是关键词。 1952年出生的张宝粟,小时候看曾祖父在陶胚上刻画、看父亲在纸上写书法、看四叔在木板上刻门神……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自然而然地对雕刻萌生了兴趣。 上世纪70年代初,张宝粟拿起刻刀,从刻姓名章开始,走上了父辈的雕刻之路。二十四五岁时,张宝粟琢磨,既然可以刻字,为什么不能刻画?有了想法就动手,找材料、选主题,就此沉浸其中。 雕刻的选题多了,问题也来了,上哪找那么多材料?上山干活时,张宝粟留心查找,看到适合的石头捡回来,磨光滑后就是好材料。旧家具拆了后的木板,他当宝贝一样留着,也有用武之地。 砖、瓦、磨石……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张宝粟都会琢磨能不能用来雕刻。指着一幅作品上斑驳的纹路,张宝粟说:“这是在砖上刻的”。2008年,以祝福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篆刻的福娃和寄语刻在从自家屋顶取下的瓦片上。现在,他主要用水晶石板雕刻,“方便多了”。 夏天太热,他就在树荫下刻,待到完成时衣服已湿透。冬天置身偏厦子里,屋外北风呼号,手冻得僵硬。“以前手上全是刀口,”张宝粟刻到入迷时饭都顾不上吃,“没办法,就是有兴趣”。 从花鸟鱼虫到山水风景,从十二生肖到民俗故事,从革命先烈到自家小院……展览展出了130余件不同尺幅、内容的张宝粟雕刻作品。从春节前得知办个展的消息到4月开始准备作品,张宝粟没想到最终展览有这么大的场地、这么大的规模。“在精神上我是一个富有者。”雕刻虽然很难带来经济回报,但张宝粟很满足。 2008年前后,张宝粟雕刻完成了第一枚******东肖像章,那天他兴奋得一夜没睡。此后,他陆续雕刻了数百幅******东版画作品,包括一幅40米版画长卷。 雕刻3年的《水浒一百单八将》长卷、半年完成的《兰亭序》书法是展览现场的两大焦点,也是张宝粟近年的作品。接下来,他把新的目标瞄准了二十四孝。“我也刻过很多传统文化作品,这次打算集中刻二十四孝。”张宝粟百岁老父亲与他共同生活多年的经历,也让他对二十四孝有了切身感触。 “宝粟不俗,雕刻突出,独树一帜,开拓新途。”这是2008年“张宝粟雕刻”被列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非遗评委会的评语。“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不传承怎么行?不传承不就完了?没有文化,一切都是空谈。”传承非遗艺术是张宝粟的心愿。 提起自己的徒弟,张宝粟很兴奋:“小孩掌握得可快了。”然而,女儿张馨予却不是张宝粟完全手把手教出来的,“她看得多,我教得少。”张馨予耳濡目染,自幼爱写爱画。读初中时,张宝粟曾经指点过她。张馨予正式拿起刻刀后的作品,令张宝粟大吃一惊。“这么细致的作品我可刻不出来。”他指着展览现场女儿刻画的仕女图感慨。 女儿的作品令张宝粟感到欣慰:“我的艺术已经传给我女儿了,以后还要传给更多孩子,薪火相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