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工程建设尽快见到实效,在工程实施上,提倡和采取“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建设模式。在工程安排上,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超坡耕地较多的市县给予倾斜,并综合考虑各县(市)的实际造林能力、以往的造林质量和种苗供给等情况,尽可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工程建设任务。仅齐齐哈尔、大庆、绥化3个西部市的退耕地还林任务就达144.5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34%。在工程实施上,按照“四个”优先的原则落实造林地块。即优先安排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优先安排生态区位重要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优先安排城市周边的沙化耕地和低产田;优先安排江河湖库周边的耕地。 退耕还林二十年来,黑龙江省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克服了全省气候连年干旱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 全省已完成的425万亩退耕地还林,使坡耕地和沙化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一是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据《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6)》数据,黑龙江省退耕还林区域涵养水源总物质量为11.45亿立方米/年;固土总物质量为2982.49万吨/年;固定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总物质量分别为9.36万吨/年、4.49万吨/年、43.05万吨/年和95.49万吨/年;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3381.2万吨/年。二是沙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据全国荒漠化监测数据,1999年沙化土地面积724.05万亩,占监测范围面积4365.15万亩的16.6%;2014年沙化土地面积711万亩,占监测范围面积4771.95万亩的14.9%。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积由1999年的2.85万亩、99.45万亩分别减少到2014年的0万亩、3万亩。三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产。农田小气候明显改善、蓄水保肥功能力不断增强,全省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趋势。2007年我省在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高达793亿斤。 龙江县自从2002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39.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7万亩。工程实施以来,风蚀、水蚀现象减弱。据沙化监测数据,龙江县沙化土地面积由2009年的55.8万亩减少到2014年的51.8万亩,5年减少了4万亩。 在林业生产上,龙江县把“生态经济工程”建设作为林业重点发展方向,共发展生态经济林8.87万亩,其中:红松坚果林2.53万亩、北方寒地果树经济林1.67万亩、山杏3万亩、山杏改造甜仁杏0.35万亩。据测算,甜仁杏每亩可产杏核350斤,每亩效益将达到1400元,是普通山杏的6倍;果树经济林,进入盛果期,亩可产鲜果4500斤,亩效益为3000—5000元;嫁接的红松坚果林5年结果,亩收益在1000元以上,15年进入盛果期,亩收益在2000元以上,结实期可达150年。 自实施林业工程建设以来,龙江县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4.3%,提高到现在的12.2%。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97.55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417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以“三林”为基本框架的多林种、多树种并举,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彼此镶嵌、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的区域性平原绿色生态体系,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省13个市地的77个县(市、区)和省农垦总局、省监狱管理局共102个单位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建设单位基本覆盖了全省,共涉及退耕户22.6万农户,75.4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完成上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1710.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2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982万亩,封山育林303.5万亩。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务林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老百姓称赞退耕还林是“政府得绿,社会得益,林农得利”的造福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