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由此,白酒行业又迎来新一轮的市场考验。 618期间,53度飞天茅台价格甚至跌破1800元大关,创下2017年以来新低,相较2021年的高点,已经暴跌近40%。 由于2000元基本是经销商的盈亏平衡线,因此一旦跌破这条线,恐慌的经销商只会加速抛售,进而导致价格快速下跌。 公告显示,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8亿元,同比下滑12.84%;实现净利润1.05亿元,同比下降56.52%。 而结合此前一季度营收9.59亿元,归母净利润1.9亿元的业绩推算,今年第二季度,水井坊营收5.39亿元,同比下滑31.37%。净利润亏损8500万元,同比下滑251.24%。 对于上半年业绩,水井坊的解释是,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特别是在第二季度消费依旧疲软的态势下,整体消费表现低于预期。 由于商务宴请和宴席等传统消费场景持续承压,且白酒产品毛利率较高,收入下滑对利润造成的影响更为显着。 去年,金种子酒净利润难得扭亏,却在今年上半年再度转亏,预计上半年亏损6000万元至9000万元。 大众白酒品牌牛栏山的母公司顺鑫农业,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都将出现50%以上的大幅下滑。 在如今的白酒行业,库存高企和价格倒挂,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已超900天,存货量同比增加25%。 与此同时,《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414.5万千升,同比下降1.8%。 自古以来,酒是构成国内餐饮文化和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酒也就成为了国人心目中与商务、餐饮挂钩的“社交硬通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迭加“假酒案”和白酒从量税的出台,构成了白酒产业的第一次危机。随着风波过去,白酒行业很快复苏。 第二次危机发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是由于“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国内经济很快止跌回升,白酒消费也迅速回暖。 这一年,先是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带来了白酒行业的信任危机,后是“八项规定”和“禁酒令”的出台,导致政务局白酒需求断崖式下降,白酒行业一秒入冬。 在三公消费被限制之后,白酒最大的消费场景——政务局突然消失,然而2015年开始,以房地产上下游为代表的商务局消费逐渐兴起,迅速取代了政务局的空缺。 近三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下行,迭加消费降级和消费低迷的大环境,白酒行业迎来了第四次危机。 数据显示,如今,60后一代已逐渐退出酒类消费市场主流,70后80后的消费量也在逐步缩减,年轻人正在成为酒类消费市场主流。 不仅如此,在26-35年龄段中,95年以前出生的人群才是白酒消费主力,95后到00后之中,对于白酒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出现了明显的代际断层。 以茅台为例,从茅台冰淇淋,到酱香拿铁,甚至是茅台巧克力,基本都是在短暂的火热之后,迅速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背后本质的原因在于,传统白酒所依附的“酒桌文化”,正在被年轻人厌弃。年轻人并非难以接受酱香口味,实则是难以接受白酒背后代表的酒桌文化。 在传统商业体系中,酒桌不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权力与关系的试炼场,酒桌座次、敬酒顺序、喝多喝少,无一不是权力关系的具象化。 正如5月禁酒令的政策出台当晚,贵州茅台在年度股东大会晚宴上,把以往标配的飞天茅台换成了茅台旗下的蓝莓汁,成为了政策出台之后最直接的回应,也是当下商务酒局的最真实写照。 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商务用酒市场中高端白酒占比已经下滑至45%,低度酒、果酒等新兴品类增速显着,年增长率超20%。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聚会和朋友小聚,已经超过商务宴请,变成了白酒最为常见的消费场景。 《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也显示,800-1500价位的白酒价格倒挂最为严重,主销价格带由300元-500元进一步向100元-300元下沉。 这种转变的直接结果,是茅台从“社交货币”回归“消费品”本质,失去了涨价的根基,白酒行业高速运转的飞轮也就就此停止,白酒成为普通饮品。 尽管面临危机,但白酒行业并不会就此消亡。放眼未来,白酒很大可能在深度调整之后,迈入成熟期,成为消费领域一个普通的行业。 而在白酒行业内部来看,马太效应仍旧显着,茅台、五粮液等仍旧占据消费者心智。但是在一个难有增量的市场来看,头部企业的提升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传统白酒的经销商模式逐渐转向直销模式,伴随着销售渠道的改变,新兴品牌或许也能抢占一定市场,正如曾经的江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