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时代产物成了你打发时间的玩物,了解世界的渠道,朋友之间交流的谈资。换句话说,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和时尚,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流行时尚,有人冷静旁观,而更多人则选择热情追随,想要成为潮流中的一部分。 拿很多人每天必刷的抖音来说,在它推出半年后,用户量就突破了1亿人次,截至2019年7月,日活跃用户超过7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5亿。这些数据说明,刷抖音已经成为今天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像上瘾一样,只要打开手机,就有点开的冲动。 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粉丝”和朋友,也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的消费观和价值判断由此被塑造,无限的算法推送更新构建了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尚。 齐美尔在《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中下了这样的定义,他说,“通过某些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和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而时尚便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社会平等化指的是人人都处在一个频道上,穿着打扮都一样。比如1980年代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个性差异魅力指的是在全民统一的基础之上,个别人选择突出自我的特色,展现出不一样的元素和风貌。还是回到1980年代。当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中国上映后,年轻人烫起了头,走起了太空步,就是一种追逐时尚,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 时尚作为一种符号,不是永恒的,而是总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时尚都代表着一段特定阶段的风潮。人们会因为想要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而争先恐后地去实践;为了和社会的风潮相贴切,人们又必须抛弃掉一部分自我的个性。 比如,穿一件明星同款的衣服,背一个同款包,可能就有十几秒感觉自己和偶像一样在人群中闪闪发光。这是很多人赚钱的动力,是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时尚)有真正令人刺激和振奋的魅力。在过度的刺激面前,现代人逐渐陷入文化产品的拜物教。”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是一种个体追求被整体肯定的期待,他说:“对于某些个体来说,时尚是一座真正的乐园,展示了一些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东西。时尚也提高了默默无闻者的地位,使他成为整体的代表,而他也感觉到自己负载着一种整体精神。” 齐美尔的这番言论很好地解释了,今天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在互联网上被转发和点赞。大多数人只是想借着时尚更好地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通过点赞和评论获得认同和安全感。 从表面上看,这就是时尚带来的好处,但实际上,时尚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自我满足吗?拨开时尚的表象,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要知道,任何一种时尚的出现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一个群体或是阶层开始的。在受到大范围关注后,再慢慢被其他群体或阶层所接受和追捧。 就好像今天的骑马、打高尔夫、弹钢琴、看戏剧等等,在以前,这些都是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机会接触到的奢侈生活方式,但现在已逐渐成为普通人也能拥有的时尚。 那么,时尚作为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又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呢?齐美尔用了“模仿”这一概念来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