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沪高铁”)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下属公司的盈利情况首次公布,其中包括18个铁路局,中铁特货、中铁快运等专业运输公司,以及国铁吉讯、铁科院、中国铁路设计集团等非运输企业。 这18个铁路局分别是:太原、武汉、郑州、上海、西安、南昌、济南、呼和浩特、青藏、广州、南宁、乌鲁木齐、昆明、兰州、北京、沈阳、哈尔滨、成都。 其中沈阳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成都铁路局亏损额度最大,2018年亏损均在百亿以上,2019上半年也都在50亿以上。2018年,上述三家子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13.56亿元、-125.87亿元、-126.75亿元;2019年上半年,上述三家子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66.95亿元、-65.17亿元、-50.56亿元。2018年只有太原铁路局、武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上海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南昌铁路局盈利。 比如在高铁建设方面,一公里高铁建设成本在1亿~2亿元,一些山地多、地质环境复杂的地方,造价更高。以发改委9月份发布的新建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为例,新建正线.1亿元,动车组购置费77.1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接近2亿。当然这是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的高铁,如果是设计时速为200或250的,造价要低一些。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经过近十年快速建设,“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到2018年末,高铁营业总里程3.0万公里,是2008年的44.5倍,年均增长46.2%,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不仅如此,未来我国的高铁里程还将不断增加。按照规划,力争到202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 不仅前期的投入耗资巨大,后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很高。此外,虽然有京沪高铁、沪杭、广深、以及大秦铁路(运煤线路)等赚钱的线路,但更多的线路并不赚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铁,上座率并不高。以武广高铁为例,虽然春节、十一一票难求,但平时空位就很多。 不过,我国高铁建设不能简单的用盈亏来衡量,因为我国高铁、铁路发挥的社会效益超过了盈亏本身。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显著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而且带动了沿线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 以西南地区的贵州为例,近年来随着贵广、沪昆高铁等线路的开通,贵州的铁路旅客运输量和旅游业均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旅客周转量478.9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增长32.3%。 在高铁的带动下,2018年贵州旅游业持续 “井喷”。全省旅游总人数9.6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0.2%;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增长33.1%。 在西北地区,宝(鸡)兰(州)高铁开通后,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对第一财经分析,高铁最大的优势就是带动人流,西北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高铁的开通使得这些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进而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的汇聚,带动大西北地区的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宝兰高铁的开通不但满足了民众出行需求,还拓宽了沿线城市瓜果蔬菜、药材、农作物等的运输通道和销路,对天水“花牛苹果”、大樱桃,秦安“蜜桃”,陇西药材、定西马铃薯等的“走出去”创造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除了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区域经济的增长,高铁、城际铁路的建设还加速了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当前中心城市、城市群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