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职业规划从一张纸开始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4-05-06

  刚毕业那会,自己是没有任何职业的规划的,一心想着在企业里好好干就行。直到后面开始遇到裸辞、跳槽、裁员、转岗、换行……才发现我们的一生是需要好好规划的。

  这本书很有意思,分享了传统的职业方式以及创新的方法,甚至用一张纸就能解构出我们的生涯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在迷茫的交叉路口,我发现了全链路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尽管无法预知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或许十年后我们的人生和现在设想的大相径庭,但当下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方向标指引着自己有序地前进。

  本书在部分描述中更符合美国国情,但整体的思想体系以及第二个板块的工具思维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值得学习探究。此外,作者和翻译团队每几年会结合国内外现状进行实时修订,可见用心之处。

  不知道曾经经历校招/社招的大家是否和我一样,为了增加成功率,海投战术不可少。此时不做海王,更待何时?

  在《没人失业》这本书中,曾经提及:你应该把雇主的世界看作国外,拜访之前必须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风俗。

  找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地找遍整个市场,所以追求的是覆盖率。我们海投简历、广泛撒网。

  而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是风险。雇主想冒最低风险招到人,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低风险方式,比如内部提升、将临时工转正等方式来填补空缺。因为他们了解这些人的表现。

  我们对世界运行的理解能力,决定着我们如何在世上生存。如果我们不尝试打破传统思维中的一堵墙,找工作就会变成一种重复性行为。

  我们需要认清:“雇主”仅仅代表个体,他们也是人,情况千差万别,怎么录用人,怎么做面试,相差万里。不能通过一个雇主的态度去推测另一个的态度。因此这里有一些需要认清的事实:

  最终被录用的,不一定是最能干好那份工作的人,而是最懂如何才能被录用的人。将求职当作“谈恋爱”,在对的点遇到对的人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至少可以做一些准备让它发生的概率更高一些。

  如果我们常常把努力放在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比如房价、市场趋势),却忽略了自己能改变的事(比如职业规划)。往往会发现,有的时候明明很努力,但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件事情能改变的地方非常有限,有限到多数人默认它几乎不可能。但或许有些时候,2%-5%就是那个撬动未来生活的重要杠杆(毕竟剩下的绝大部分我们无法改变)。

  但扎心的是,媒体选择强调第一个,而不是另一个。一份通常给人希望,而另一份通常让人沮丧。如果我们只看第一份报告,焦虑的情绪一定呼之欲出,而第二份报告却指出3月份一个月,全美共有1000万份工作机会。

  因此,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第一份报告”,负面情绪会有负面暗示,甚至自我加大面试的难度。倘若我们打开视野,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市场,便更应该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匹配,因为这些才是我们能改变的。

  很多时候,在面试时我们尽可能地展现自己,因为我们认为雇主会想了解更多自己的情况,但偏偏有时候雇主更好奇我们对他们了解多少。

  去面试之前做大量研究会让他们更喜欢自己,如果花费精力尽可能地了解对方,他们会感觉很受用,对我们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曾经,我面试过一家优质内容出土海外的公司。面试前三天,我调研了他们成立以后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媒体报告和新闻,结果在面试中提及了几点连面试官都觉得很new的视角,在面试中颇为加分。有的时候往往细节是打动人的重要方式。

  此外,双方的心态是平等的,不应该作为一个beggar祈求对方给自己这份工作。利用这次机会我们也要搞清楚“我真的想在这儿工作吗?”。

  我们要现在找到答案,而不是三年后。只有得出“是的”结论,或者“我想是的”,才能调动能量推销自己。

  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欺骗自己。眼见为实,很多时候它能帮我们规避掉很多进去以后后悔还来不及的风险。

  比如当年我校招时一家看似很好的公司面试官却在“五险一金”上支支吾吾,如果连基础保障都做不好,那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职场新人来说,还是尽可能不要去做出选择。

  面试官问题的时间框架,越从过去移向将来,你可以认为面试对你越有利。反过来说,如果面试官的问题就紧盯过去,看起来就不妙了。啊,干脆地说,你根本不可能胜出了!

  仔细想想,是符合实情的。未来的视角中一定有我们可以提问的空间,这是双向了解中我们可以主动出击的部分:

  是的,就是招聘者的手指碰到简历的第一感觉。手指舒服不舒服,决定了他们想要阅读,还是直接否定。通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点。所以,有的时候准备一张手感好一些的简历就是那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杠杆。

  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内,面试官凭直觉来判断候选人。他们认为我们的某些小行为,会预示我们自己在更大本性上的行为,所谓“一叶知秋”。其实审视简历里的过去,也是同样的原因:微观(过去的行为)昭示宏观(未来可能的表现)。

  上面的版块其实更多的还是书中的第一部分:传统方式。这些是我们立刻可以在求职过程中边改善边行动的。

  南加州大学的芭芭拉·布朗在脑科学研究中发现,当你做决定时,最好的方式是拿一张纸把所有的信息都写下来,不是杂志,不是脑图,就是一张纸(字写小一些)。在本书中,这张纸最后会以花图的形式出现。这也是全书最重要的版块和思想。

  由于篇幅有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在书中仔细探索。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花图就是薄薄的一张纸,但真正要完成这张花图,是需要花费一定精力的。每个花瓣在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工具和思维指导,帮助我们非常细致地完成自我探索。

  例如:在分析我们想要在职场上发挥的能力时,不应当将其与特质(比如幽默、自来熟、颜值高)混淆。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过去的七个成就事件,来摘取其中排名最靠前的一些可迁移能力,作为接下来职场中发挥的重心。

  可迁移能力越高,找工作面临的竞争就越少。因为使用这些技能的工作很少通过正常渠道发布。(我们看到的渠道多半都是专业领域的需求而不是可迁移软实力的需求)

  需要做出特别提示的是:完成花图是一个史诗级工程,但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前提是明白为什么做。因为花图不是一个句号,而是接下来职业生涯的冒号。它能然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针对性地去寻求市场上匹配的对象。

  归根结底便是,掌握主动权,别被实时变化的职场牵着鼻子走,毕竟,热情加上竞争力才是最好的职业保险。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总是用一次次抉择去勾勒命运和人物信仰

下一篇:没有了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