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自身媒體資源不足的短板和互聯網行業搶灘下沉市場的雙重困境,縣級媒體在國家戰略部署、財政支持和省市級提供資源支持下,響應國家號召,攻堅克難,突破人才、技術等方面的限制,立足當地,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媒體品牌,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融媒之路。 一是整合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各類媒體資源,精簡甚至關閉冗余重復的媒體機構,部分縣級媒體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重新啟動關閉多年的媒體資源。例如浙江長興為了整合資源,停止運營220多個政務微信公眾號,山西上黨縣恢復停播22年的廣播“上黨之聲”。在此基礎上,縣級媒體遵循移動優先戰略,推出服務本地的新聞客戶端,重構融媒體傳播矩陣,以適應現代化傳播生態系統。江蘇邳州立足本土,打造“銀杏傳媒”品牌並推出客戶端“邳州銀杏甲天下”,依托“政企雲”項目為機構提供數據共享、活動策劃等多項服務。 二是強調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職責。縣級媒體上接省市級媒體,下接街道村社,承擔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樞紐作用,不僅要發揮堅守基層輿論陣地的職能,傳遞黨的聲音,提高融媒體中心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還要建設綜合服務平台,從而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反映人民的呼聲。江西分宜縣依托“贛鄱雲”,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成立分宜縣融媒體中心“中央廚房”,打造客戶端“畫屏分宜”,與縣、鄉、村宣傳平台融合,並首創全國農村居家養老模式“分宜黨建+頤養之家”。 三是嘗試企業經營化管理,在整合多方媒介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縣級媒體業務管理上的融合,並進行統一化、集中化、企業化管理。企業化管理有利於打破傳統策採寫編流程和人事制度的限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激發縣級媒體創造活力。浙江長興傳媒集團作為全國縣級媒體融合轉型可復制的經驗,整合機構並採用集約化融媒體運作模式,將全媒體產品和運營統一管理,從而建立起現代智慧型區域融媒體集團。 今年,四川廣電與華為、電信、四川傳媒學院等機構展開合作,打造融媒體雲平台“熊貓雲”,成立四川5G+4K/8K超高清產業研究院以及VR制作和運營實驗室,從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高清四川智慧廣電”專項改革方案實施。北京延慶區融媒體中心借助《人民日報》提供的技術支持,建設國內首家“廣電+報業”模式的“中央廚房”,豐台區融媒體中心與百度、今日頭條簽署合作協議,實現“新聞+政務,新聞+服務”的模式。索貝與雲南德宏傳媒集團合作,遵循德宏作為自治州、民族眾多並位於我國邊境等現實基礎,建設德宏傳媒集團“全媒體融合平台”項目,打造“州縣一體區域融媒體生態圈”,除此之外還參與承建浙江長興、甘肅玉門等縣級融媒體中心。新奧特集團參與承建江蘇“荔枝雲”、雲南“七彩雲”、貴州雲平台、山西智慧雲等眾多省級雲平台,並通過縣級融合媒體解決方案“微融”助力余杭、句容、海寧等市縣融媒體中心相繼挂牌。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做好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同時,延長產業鏈並強化營收能力,在推動融媒體建設長久發展的同時能更好地履行服務職能。作為全國57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之一,2017年12月,山西上黨區挂牌成立融媒體中心並開發“上黨門”客戶端,挂牌一年便營收600多萬元。2018年,浙江長興傳媒集團營收2.32億元,僅專題制作創收達到400萬元,分宜縣融媒體中心實現營收1200萬元,是2017年的14倍﹔浙江安吉縣“愛安吉”客戶端營收超過2000萬元,其中通過直播等方式吸引廣告收入300萬元。2018年,瀏陽報、台經營收入達1.86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媒體收入8300萬元。 雖然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人力、機制、技術資金等局限性,縣級融媒依然存在內部機制僵化、缺乏專業人才隊伍、內容同質化、發展盲目化等諸多問題和挑戰。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一方面需要整合媒體資源,打通媒體運營、管理,重構策採寫編的新聞生產流程,另一方面卻存在思想觀念落后、內部機制僵化滯后等諸多問題,這對縣級媒體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該現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成因:一是縣級媒體屬於事業單位,事業編制無法適應融媒體運營模式,因此很難從官本位觀念上轉變角色定位,僅僅將自身定義為媒體並履行媒體的職責。二是策採寫編流程的革新沖擊了原有新聞生產流程,縣級媒體短時間內難以接受並推行這一轉變。三是縣級媒體長期依靠廣告“二次售賣”營收,或是通過國家財政撥款維持運轉,新媒體時代使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理念落后加上發展觀念落后,大多縣級媒體只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簡單累加,並未實現從“相加”到“相融”的巨大轉變,也沒有重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移動先行”戰略。一言以蔽之,上述原因都歸因於縣級媒體長期事業單位的屬性造成的體制僵化,從而導致思想觀念轉變過慢,制約了縣級媒體的發展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