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年花神咖啡馆的那些常客中,普雷维尔是他们的神,他们的神谕,他们的思想导师,他们试图模仿他的语言和才情。 被众多文化人崇拜和效仿的对象就是他——雅克·普雷维尔。在中国,雅克·普雷维尔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对于法国人来说,却是家喻户晓的国宝级诗人。 你可能看过电影《天堂的孩子》、《雾码头》、《国王与小鸟》,但却没注意到它们的编剧是普雷维尔。可能听说爵士乐标准曲之一的Autumn leaves,但不知道作词人是普雷维尔。 在普雷维尔77年的人生中,他从未只是诗人,而是在电影编剧、戏剧人、作家、艺术家等等角色之间转换。 《普雷维尔不是诗人》是一本开本超大、分量十足的人物画传。本书聚焦于普雷维尔的1920-1950年代,正是他在文化圈持续活跃的时期。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跟随这位另类、反叛的顽童、一代法国人心中的文化偶像,来到花神咖啡馆、来到巴黎,亲身体验法国文化与艺术创作的黄金年代。 本书是为纪念法国国民诗人雅克·普雷维尔(Jacques Prévert,1900—1977)逝世40周年而创作出版的图像小说。 《普雷维尔不是诗人》分成了3个单元,对应普雷维尔人生的3个阶段:【1920-1930 城堡街】;【1930-1940 十月】;【1940-1950 那时的生活更美好】。 1920年代,正值超现实主义运动兴起。普雷维尔刚刚结束兵役,终日混迹于不同的咖啡馆、沙龙,和一众朋友聊文学聊创作,玩得十分尽兴。 1930年代是普雷维尔一生中最具冒险精神的一段。他成立十月剧团,反对资本主义、为工人发声,与十几个朋友一起自己编写剧本、表演。 1940年代,战争动荡,他与朋友们不得不离开巴黎,在法国乡下避难。在此期间,他尝试为多部电影担任编剧工作。 1946年,他的代表作、诗集《话语集》出版。一周之内,5000册就销售一空,被视为二战后文学的一次大突破。他本人也由此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诗人。 《普雷维尔不是诗人》这个“挑衅式”的书名无疑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以诗人身份出名的他,不是诗人还能是什么呢? 编者与绘者另辟蹊径,并没有着重于普雷维尔的诗人身份,而是以普雷维尔的众多“副业”:超现实主义者、戏剧人、电影编剧,甚至还有音乐作词人和拼贴艺术家,映照出这位国民艺术家那极富魅力、叛逆,且热情洋溢的生命肖像。 本书编者、同时也是“朗德诺大奖”的获得者布里也在阅读和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后,精心选取了普雷维尔精彩人生历程中真实且有趣的片段,为我们献上了一首“成为传奇‘文艺革命者’的颂歌”。 另外,书中鲜亮多彩的颜色有如普雷维尔跳跃的思维,冲入我们双眼的简约线条,是来自直白个性且反叛的普雷维尔的战书。 在不加滤镜的情况下,作者呈现给读者多方位的普雷维尔:一个易怒的家伙,一个敏锐、清醒,且怀揣着打破既定秩序之决心的顽童,一个酒后爱走弯路的酒鬼…… 君士坦丁堡、巴黎、莫斯科、圣彼得堡、纽约、好莱坞……近半个世纪的“文艺家传说”此刻在纸上放映! 那是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是天才间思想交汇和碰撞的时刻。伴随着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普雷维尔在那里写下了超现实主义的美丽篇章。 “精美的尸体”游戏、花神咖啡馆、十月剧团、《天堂的孩子》,还有那些与他不期而遇的人们——路易·阿拉贡、马塞尔·迪阿梅尔、伊夫·唐吉、毕加索、贾科梅蒂、安德烈·布勒东、让·雷诺阿…… 本书为“傅雷出版资助计划”作品,极具收藏价值的精装简体中文版,将这位已经在国外如雷贯耳、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带到对其知之甚少的简体中文世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