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投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柴桑区企业的三大“制胜法宝”。目前,全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认证中心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创客大学孵化基地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创新出台了《优化服务中端及以上人才试行办法》,颁发人才服务绿卡647张,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据悉,该区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从2016年0.41上升到2018年的1.23,高于全市1.03的平均水平。 “招”得进来也服务得好。该区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出台《关于做好安商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上半年共降低企业成本约4.6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累计发放各类贷款近2亿元。累计对42家重点企业实行了挂牌保护,对重点客商发放了34张保护“绿卡”,聘请了15名优秀企业家和知名专家作为区政府经济发展顾问,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项目就是财富,项目就是希望”,柴桑区决策者深知,只有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促各类投资加快落实,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每周五或周六,由区委书记或区长带队,对全区重大项目进行实地督查、现场办公;每月各项目责任区领导不定期召开项目综合或专项调度会;每季度区委常委会听取一次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一系列举措下,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投资50亿元的华林模具钢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绿色建材、投资10亿元的上海家苑电子电器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0亿元的赤湖智能家具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历源逆变器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投资20亿元的智盛科技产业园、投资6亿元的长江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投资5亿元的赛迈发新材料、投资5亿元的九江电缆、投资3000万美元的广门电子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极大地增强了工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城市有气质,生活有品质。近年来,柴桑区围绕城市功能品质“一年有提升,两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的总体目标要求,以50个城建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治顽疾,完善功能补短板,全面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是城市品质的硬件保障。”今年以来,柴桑区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目前,该区约15公里的城市主干道外立面改造工程已竣工;城市主干道“白改黑”已改造25万平方米,全长约11公里;6条城区主干道弱电下地工程已全面完成;建成了城区9号路及沙河路南延伸线,推进沙河南组团“一横两纵”7条市政道路建设,进一步打通了城市“血管”;已投资7100万元改造道路13.6公里、管网20.6公里,全面提升了城市品质;新建的区人民医院新院已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一河两岸改造快速推进,已改造桥梁5座……一个个新建项目为城市增添风采。 城市建设既要修“面子”更要做“里子”。该区还十分注重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启动柳林路、甘泉路等12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同步推进“智能安防小区”改造建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城区已新建公厕18座,提升改造3座,并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建立健全“河(湖)长制”,推进实施一批水系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目前,倪家河水系改造项目完成44.54万方工程量。 “高铁新区是转型升级、脱胎换骨的重要契机!” 在老城区加紧改造的同时,柴桑区十分重视高铁新区建设,围绕“2年拉开框架、5年初步形成、10年基本建成”目标,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建设,高铁新区发展概念规划、站房方案设计等规划已编制完成,梳理项目50个,总投资达1200亿元。累计投入资金8.6亿元,拆迁房屋1132栋、27.15万平方米,完成征地3288亩,全面启动了高铁大道、水系改造、安置房建设、学校迁建、下穿铁路等16个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建设,完成庐山站东广场过渡性改造。下一步,计划启动高铁大道(二期)、核心区7号路、水系改造安置房建设,全力服务高铁站房、西广场、U型快速路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目前,每天过往庐山站的高铁动车已近百趟,货物编组上千趟次,建成后将是江西第二大高铁站,每日旅客流量将达4万人次。未来高铁新区的建成,无疑将对今后柴桑区乃至整个九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